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2024-06-03·10页·609 K

扬州市2024高三考前调研测试

语 文

2024.05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 8 页; 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

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 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 0.5 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

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

情感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心灵中,好像可以用一种艺术把它从心灵里提取出来,而

这种艺术却无法表现其他的精神活动似的。相反地,情感是以观念和判断——即理智和理

性思维的全部领域,也就是被人们看作是情感的对立面的那个领域为依据的。

是什么使情感成为某一特定的情感?使它成为渴慕、希望、爱情呢?也许只是内心

波动的强弱么?不是的。不同的情感可以有同一的强度; 同一情感,可以因人、 因时,而

强弱不同。只有在一系列的想象和判断的基础上——这些想象和判断在强烈感受的顷刻也

许没有被意识到——我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凝结为某一特定的情感。希望的情感是与想象

一个未来的、比之现今更幸福的情况分不开。忧伤则是把过去的幸福与目前情况相比较。

这是一些非常确定的想象和概念,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种思想的材料,就说不上我们目

前的感受是“希望 ”或“忧伤 ”,造成这些情绪的,正是思想的材料。如果把它抽掉,那么

留下来只是一种不确定的波动,或者只是一般的快感或不快的感觉。没有某个被爱者的形

象,没有那种要使之幸福并企图赞美和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就不能设想什么爱情。不单

是心灵的波动形式,更是这种波动所具有的概念核心,它的真实的、历史的内容才能使它

成为爱情。就它的力度说,它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暴风雨似的,它可以是愉快的,也

可以是痛苦的,在各种情况下表达的却都是爱情。仅从这点来看,就足可说明,音乐只能

表达那些各种各样附加的形容词,而绝不能表达名词本身,即爱情本身。

可是为什么音乐还是能引起(不是必然会引起)忧伤、欢乐等情感来呢,这个问题

我们以后在谈到音乐的主观印象时,还要加以探讨。上面我们只是从理论上来确定,音乐

是否有能力去表现某一明确的情感。对这个问题我们给予否定的答复, 因为情感的明确性

是与具体的想象和概念分不开的,而后者不属于音乐造形范围之内。——相反地,有一类

观念可以用音乐的固有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那就是一切与接受音乐的器官有关的,听觉

可觉察到的那些力量、运动和比例方面的变化,即增长和消逝、急行和迟疑、错综复杂和

1

单纯前进等一类观念。——此外,一首音乐作品的审美表情,可以用优美、温柔、激烈、

刚强、纤丽、清新等言词来形容,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的组合中找到相应的感性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形容词来描写音乐的形象,而不需要联想到这些词对人类内心

生活所具有的伦理上的意义,这种伦理意义被人们通过习惯的观念联系不假思索地应用到

音乐上去,甚至时常与纯音乐的属性私下混淆起来。

作曲家所表现的观念,首先和主要的是纯音乐性的观念。在他的幻想中出现一支明

确的、优美的旋律。这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不代表别的东西。但是,正如任何一个具体现

象那样,总是指向较高一级的属类概念,指向最先充实这个现象的观念,并且愈来愈高地

一直到达绝对理念, 同样地音乐的观念也是这样。例如一曲刚演奏完的、平静和谐的柔板

可以优美地体现出平静和谐的一般观念。 习惯于把艺术观念与人类自己的内心生活联系起

来的一般幻想力,又把这个结束了的乐曲提高一步,比如说,把它解释成为表达了一种平

静下去的顺从的心情,或者随即又可能把它提高为极乐世界永恒宁静的预感。

诗和造型艺术首先也只是表现一件具体事物。一幅卖花姑娘的图画只能间接地表示

少女的满足和朴素那类较为一般性的观念,一片积雪的墓地只能间接地表示尘世倏忽的观

念。 同样地,听者也能从某一乐曲中听出青年的那种知足的观念来,从另一乐曲中听出人

生空幻的观念来, 当然这种解释比起图画的解释来是极不可靠,可能是随便臆想的;但正

如这些抽象的观念不能说是图画的内容, 同样,也不能说它们是音乐作品的内容:至于说

乐曲表现了“倏忽无常的情感 ”或者“少女知足自乐的情感 ”,那是更谈不到了。

假如音乐不能表现情感的内容,那么它能表现情感的哪一方面呢?

它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 ”。音乐能摹仿物理运动的下列方面:快、慢、强、弱、升、

降。像爱情、愤怒、恐惧等一类观念不能在器乐作品中体现出来, 因为这些观念与优美的

乐音组合间没有必然联系。那么这些观念的哪一方面是音乐实际上能有效地掌握的呢?是

运动的一面(当然是广义的运动,它包括各个乐音或和弦的强弱变化方面)。这个运动是音

乐和情感状态的共有因素,音乐能创造性地以无数的差别和对比来塑造这个因素。

(摘编自爱德华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作者认为情感的依据属于理智和理性思维的领域,这与人们的通常认知相反。

B.音乐只能表达各种附加的形容词,却无法表达名词——也就是具体的情感。

C.形容音乐的优美、温柔、激烈等词语,都是由音乐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引起的。

D.我们对图画的解释通常是间接的,相比而言对音乐作品的解释就更不可靠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只有一系列想象和判断的参与,我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凝结成某一特定的情感。

B.因为感性表现具有相应性,所以人们会把伦理意义不假思索地应用到音乐上去。

C.纯音乐的属性决定了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但是一般幻想力改变了纯音乐的属性。

D.作者认为音乐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因此否认了情感和激情是音乐艺术的职能。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章中艺术观的一项是(3 分)

A.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

C.流水高山,独许钟期,最知伯牙。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为了让论述更为周全、严密,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策略?请结合文本第段加以说明。(4

分)

5.班级围绕“音乐是否具有伦理意义 ”展开辩论,你作为反方代表,将进行立论陈词,请

结合文本列出陈词要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东西

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村风声呼呼的坳 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

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

后离开它。

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去卖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

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

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 口盯着村

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

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

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

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

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

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

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姐夫在村部做文书,他说了,只要在村部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

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 口望矮 ”是什

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

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发现即使每一片树叶都是绿的,但却有一层淡淡的黄晕提前笼罩在

树冠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

反光,而又因为风的干扰让那些反光若隐若现,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

夜色如何像糨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姐夫

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

了解它。

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

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

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

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 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

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 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

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

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

3

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 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21 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布柳河是红水河支流,水美鱼肥,青

山隐隐。平腊村坐落在布柳河河谷,地势平坦,水量充足,周围尽是稻田。站在浪花翻滚

的河岸,闻着树木百草的馨香,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

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 口。

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

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

当准星瞄准,两点一线,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 当时交通不便,在县城工作的我快一年

没回家了。我扑哧扑哧地走着,一刻也不想停歇,一边走一边想念父母,想象他们见到我

时的惊讶表情。从太阳初升走到日头悬顶,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谷里。不

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家门头挂着一把铁锁。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块地头,便拨开自家

的窗闩,爬进屋去,炒了一碗米饭,煮了一碗鸡蛋汤,填满肚子后,留下一张字条和几张

钞票,又拔腿回程。 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

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

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 ”,就这样,它被我

写进了散文和小说。“到了秋天,那些巴掌大的树叶从树上飘落,它们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

乡村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

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我曾这样描写过它。在小说里,它拉近了老乡

间的情感距离:“刘建平说我是鼎罐厂的,就在你们村的山下。平时我们一抬头,就看得见

你们坳 口那棵树。那棵树实在太大了,十几里远都看得见。有次我路过时正好落雨,就躲

到树下,结果衣服一点都没湿着。”

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

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标志,那一定就是它。 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

却没有印证的实物 ;只有 口 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

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 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

的蛛丝马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母外出卖粮迟迟不归,幼小的“我 ”一直在盼望,直接原因是从太阳快要落山到眼

前漆黑,我早已饥肠辘辘。

B.高考后我焦急地等待录取通知书,在村部做文书的姐夫虽然答应一看到通知书就会送

给我,但他还是因故迟送了。

C.“我 ”在布柳河畔与回来的山路上看到村口的老枫树,可以说,每一次“看到 ”都是

物理意义上的,即真的看到。

D.老枫树“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 ”,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实是老枫树本身就具有的,并

不是源于“我 ”的发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开篇运用拟人、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老枫树,使老枫树高大巍峨和村庄守护者

的形象毕现。

4

B.作者在写老枫树的过程中多次抒发对父母的挚爱之情,但不能据此得出“老枫树象征

父母 ”的论断。

C.文章细致描写平腊村的景象,意在说明他乡再怎么富饶美好,也取代不了家乡在“我 ”

心中的地位。

D.从“拨开自家的窗闩 ”到“拔腿回程 ”,一串的动词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我 ”的行程

之紧跃然纸上。

8.本文三处引用作者自己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4 分)

9.散文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

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体现了哪些民族审美传统。(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古者,匈奴之强,不过冒顿。 当暴秦刻剥,刘、项战夺之后,中国溘然矣。 以今度之,

彼宜遂入践中原,如决大河,溃蚁壤,然卒不能越其疆以有吾尺寸之地,何则? 中原之强

固百倍于匈奴虽积衰新造而犹足以制之也。五代之际,中原无君,晋瑭 苟一时之利,以子

行事匈奴,割幽、燕之地以资其强大。孺子继立,大臣外叛, 匈奴扫境来寇,兵不血刃而

京师不守,天下被其祸。 匈奴自是始有轻中原之心,以为可得而取矣。及吾宋景德中大举

来寇,章圣皇帝一战而却之,遂与之盟以和。夫人之情胜则狃,狃则败,败则惩,惩则胜。

. .

匈奴狃石晋之胜,而有景德之败;惩景德之败,而愚未知其所胜,甚可惧也。

虽然,数十年之间,能以无大变者,何也? 匈奴之谋必曰:“我百战而胜人,人虽屈而

我亦劳。驰一介入中国,以形凌之,以势邀之,岁得金钱数十百万。如此数十岁,我益数

百千万,而中国损数百千万;吾 日以富,中国日以贫,然后足以有为也。” 匈奴之势, 日长

炎炎。今也柔而养之,以冀其卒无大变,其亦惑矣。

——苏洵《审敌》

材料二:

中国之有夷狄之患,犹人之有手足之疾也。 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于

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于药石,而伤之不止于针砭也。 中国以禽兽视二虏,故每岁啖以

厚利,使就羁绁。圣人之爱中国,而不欲残民之心,古未尝有矣。然夷狄贪惏, 日富 日骄,

.

久亦难制。故自宝元以来,赋敛日繁,虽休兵十有馀年,而民适以困者,潜削而不知也。

昔先皇帝震怒,举大兵问罪匈奴,师不逾时,而丑虏就盟。

. .

彼其时之费,与今无已之赂,不可以同日而语矣。天子恭俭,过于文、景,百官奉法,

无敢逾谮,而二虏者实残吾民,此天下雄俊英伟之士,所以扼腕而太息也。

——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益困》

【注】冒顿:匈奴首领,统一各部落后,南下侵汉。晋瑭:即后晋国主石敬瑭。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5

中原之强 A 固 B 百倍 C 于匈奴 D 虽积衰 E 新造 F 而犹 G 足 H 以制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却:使……退却,与《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的“鸣 ”用法相同。

B.惩:因受创而戒止,与《离骚》中“ 岂余心之可惩 ”的“惩 ”意义相同。

C.然:然而,表转折,与《六国论》中“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的“然 ”用法相同。

D.丑虏:语出《诗经》,即“众虏 ”,是对敌人的蔑称,文中指匈奴等少数民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苏洵通过推论指出,匈奴一直想取得中原,当前和平的态势是匈奴所不愿看到的。

B.苏轼将夷狄之患与手足之疾相类比,意在劝当朝勇于忍一时之痛,解决夷狄问题。

C.苏洵和苏轼都提到了先皇帝大战匈奴后与之结盟的旧事,委婉表达了其备战思想。

D.材料中对赂敌危害的认识与《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基本一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驰一介入中国, 以形凌之,以势邀之,岁得金钱数十百万。(4 分)

(2)中国以禽兽视二虏,故每岁啖以厚利,使就羁绁。(4 分)

14.对于当权者赂敌的出发点,苏洵和苏轼的见解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 1516 题。

除架

(唐)杜甫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除架

(清)沈德潜

豆架高于屋,垂藤满院阴。清霜欺太早,弱蔓力难禁。

自识荣衰理,元无爱恶心。呼童执斤斧,斫取一沉吟。

【注】除架:指瓜收后拆除瓜架的农事。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杜诗首联“ 已零落 ”“转萧疏 ”,以精辟的语言呈现时节变换的景象,“零落 ”与尾联“牢

落 ”相呼应,结构谨严。

B.杜诗颔联代瓜架传达心声:架子上开过花,结过果,见证了成长的历程,而此时藤蔓

尚青,除架并不是好时机。

C.沈诗尾联以动作和神态描写收束全诗,含蓄而悠远,与颈联通达的认知形成反差,体

现了诗歌跌宕起伏的美感。

D.两首诗均选择了典型意象,杜诗用“秋虫 ”“暮雀 ”,其悲可见;而沈诗用“清霜 ”并

着一“欺 ”字,其怨自显。

16.两首诗均见除架而有感,你认为二者所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姚鼐《登泰山记》描写叙事简洁明快,善于取舍,例如写泰山松树,“ ,

”,短短两句就写出其特异之处,很是凝炼。

(2)《红楼梦》 中,香菱学诗谈体会时,感叹王维的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极

妙,黛玉告诉她,“上孤烟 ”三字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 中的“ ,

”。

(3)小刚在瘦西湖看到二十四桥后,被桥梁之美深深打动,不禁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写

“桥 ”的名句:“二十四桥仍在 ”“朱雀桥边野草花 ”“ ”“ ”等。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820 题。

鹤是鸟类中的模特,如同踩着高跷, 它有异乎寻常的高个子、绳子一样灵活的脖

颈。鹤的瘦打破了我们习惯中的平衡比例 ,但它依然奇异地保持着 自身均匀的美态。

涉水而居的鹤仪态万方 , 《诗经》 中 “ ( ) ”,也可看作是对鹤的献辞 。鹤是

一种懂得呼应美学的鸟,身躯是白色的,头和尾却是黑色的 ,雪地中的鹤体现出一种

格外的和谐美学。

鹤在求偶时,要进行优美的舞蹈仪式 。除却舞姿,鹤的叫声也有一定名气 。著名

的淝水之战中, 自 以为投鞭断流的苻坚大败, 溃兵失魂落魄, 闻听 “ ” ,

皆以为追兵来剿 。鹤的叫声不若百灵 、夜莺等鸣禽婉转,但有着别样的清澈,让人产

生一种岁月苍茫之感 。

神话传说中,鹤是神仙的坐骑 。碧蓝无限间,仙人骑鹤杳杳而去 ,优雅又浪漫。

鹤因神仙的荫护关系,而被人们认为享有千年的传奇寿命 。古人以“ 龟鹤遐龄 ”来祝

福老人的长寿,其实,鹤龄不逾五十年,根本不能与老道的龟相提并论 。 国画中

“ ”是经久不息的表现内容 ,毫不顾及鹤并不栖止于松树的科学事实。更有

影响的是酷爱梅与鹤的林逋, 因 “ ” 而成为《梦溪笔谈》 的著名典故。

18.将下列《诗经》中的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D.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与“鹤 ”相关的成语。(3 分)

20.仿照文中划横线句子, 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基本相同,个别词语可重

复,字数可略有增减。(4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2 小题 ,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2122 题。

从太空上看,台风就像饼干一样,是一个扁平的近于圆柱形的涡旋 。在它的中心

半径 1070 千米的范围内,往往是天高云淡,我们称之为台风眼 。 与眼区的宁静形

成明显对比的是, A 。高耸的强对流云像墙壁一样将台风眼包围起来 ,我

7

们通常将这一区域称为台风眼壁或眼墙 。眼墙以外的暴雨依然活跃,只是这些暴雨 区

往往呈现螺旋状,从台风外围向中心 区域卷入,被称之为螺旋雨带。

为什么台风总是在夏半年的西北太平洋等地区生成发展呢? 这是因为此时该地

区的海水温度比较高,水汽充沛,在合适的条件下,水汽就会上升凝结 ,其所释放的

凝结潜热为台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台风的形成 B ,还有大气不稳定、

上下层风速差别小等其他条件。

台风在给人类社会造成 巨大灾难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带来一些好处 。测算显

示,一个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在登陆过程中可以带来近 30 亿吨的淡水, 包括我国在

内的东亚、 东南亚各国,每年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 25%以上 ,尤其是在

干旱、炎热的季节,台风暴雨的光临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旱情、消除酷热 ,也可以让我

们储备一定的淡水资源 ,化害为利。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贴切 ,逻辑

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 (4 分)

22.下图为材料第三段的思维结构图 ,请指出图中不合理之处 ,写出序号并简要说明

理由 。 ( 6 分)

台风造成灾难 暴雨

30 亿吨淡水

缓解旱情

台风带来好处

丰沛雨量 消除酷热

储备资源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潦草小狗余华 ”源 自网友把一只毛发潦草、神情慵懒的小狗和余华的照片叠加在了

一起,大家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发型还是神态,二者都出奇一致。得知此事后,余华马上

更改了发型,却发现“不是发型的问题,而是长得像 ”,于是便戏谑地认领了这一昵称。余

华以松弛感,击中了年轻人的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

2024 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2024.05

1.C(无根据,从相关段落来看叙述的对象是听众)

2.D(强加因果)

3.B

4.虚拟论敌,“也许只是内心波动的强弱么 ”;举例论证,列举希望、忧伤、爱情等方面例子;

分类讨论,讨论情感与强度的关系;反面推理,设想“没有这些东西 ”“如果把它抽掉 ”的

结果;语言严谨,如使用了“仅从这点来看 ”等限定性词语。(答出 2 点即可,每点 2 分)

5.反方观点是音乐并不具备伦理意义。音乐缺少思想的材料,不能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

因而不具有伦理意义;人们认为音乐有伦理意义其实只是受到习惯性观念的影响,跟具体

的音乐作品无关;音乐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不能代表情感,无法表达伦理意义。(每点 2

分)

6.C(A“从太阳快要落山到眼前漆黑,我早已饥肠辘辘 ”错,直接原因是担心父母的安全;

B“ 因故迟送了 ”错,文中所说的“迟来 ”是相对“我 ”的盼望而言;D 这两种风格是“我 ”

的发现,老枫树并不具备。注意,D 选项是常见的套路题,C 选项则是反套路)

7.A(没有运用夸张手法,文中的“两百多岁 ”“高一百多米 ”是事实)

8.以文学作品中对老枫树的描述,照应标题中的“被描写 ”;从有牵引力、钟情大地(扎

根大地)、拉近乡情三个方面刻画老枫树,丰满老枫树形象,体现作者对老枫树情感的一贯

性;使行文富有变化,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亦可)

9.体现了眷恋故土的民族审美传统,作者写自己生命之源、精神之根的故乡谷里村,描写

家乡,讴歌家乡;体现了珍爱亲情的民族审美传统,作者刻骨地牵挂留守在故乡的父母血

亲,表达亲情,呵护亲情;体现了亲近自然的民族审美传统,作者极力描写见证并参与自

己成长的老枫树,尊重自然,拥抱自然。(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ADF

11.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的“然 ”表示“这样的话 ”)

12.A(“当前和平的态势是匈奴所不愿看到的 ”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这种看似和平

的态势是匈奴削弱中原、壮大自己的手段)

13.(1)(匈奴)派遣一个使者到中原去,用形势来逼迫中原、向中原求取利益,每年就能

得到数十万、上百万金钱。(“一介 ”、“凌 ”、“邀 ”、句意各 1 分)

(2) 中原用对待禽兽的方式看待夷狄,所以每年用丰厚的利益来诱惑他们,让他们安于被

束缚。(“视 ”、 “啖以厚利 ”、“羁绁 ”、句意各 1 分)

14.苏洵认为赂敌是出于畏敌苟安( 1 分); 苏轼认为赂敌是为了稳住敌人、不想百姓受到伤

害(2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时候,匈奴人强横的也不过是冒顿而已,在经过暴秦侵夺剥削、楚汉战乱纷争,中原

的势力迅速衰弱。以如今的形势来度量,他们应当由此而进犯中原,如大河泛滥、冲决蚊堤

那样容易,但是他们最终没有越过自己的边界来侵占我们哪怕很小的土地,这是什么原因

呢?这是因为中原国势的强盛,确实要比匈奴强上一百倍,虽然汉朝是经历重重磨难而新建

立,但尚且足以制服他们。而五代的时候,中原没有统一的君主,后晋石敬瑭为了贪图一时

的利益,以儿子的身份事奉匈奴,割幽燕之地给匈奴,来帮助匈奴进一步壮大。等到他的儿

子继位,大臣发动叛变,匈奴率领全军侵犯中原,兵不血刃就攻下了京师,天下人遭受他们

的祸害。 匈奴从此开始有了轻视中原之心,认为中原是可以取得的。等到我大宋景德年间,

他们又兴兵大举来犯,真宗皇帝亲自督战,一战击退匈奴后,就和匈奴订立盟约来求和。人

之常情在于,一旦取得了胜利就会安于现状并习以为常,一旦习以为常就容易导致失败,一

旦失败了就会引起反思戒止,一旦反思戒止了就会再次取得胜利。匈奴因为战胜过后晋而将

胜利视为理所当然,因此便有了景德年间战争的失败,而一旦他们对景德之败进行反思惩鉴

的话,我不知道他们接下来将会取得怎样的胜利,很是让人担心呀。

虽然是这样,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故,这是什么原因呢? 匈奴的

谋策一定是这样的:即便我能够百战百胜,他人虽然妥协,我也会劳损。匈奴派遣一个使者

到中原去,用形势来逼迫中原、向中原求取利益,每年就能得到数十万、上百万金钱。如此

这般几十年,我便能增加数百千万的钱财,而同时中原也就损失了数百千万的钱财。我国一

天天更加富有,而中原则一天天更加贫困,然后我们就可以大有作为了。如今匈奴的势力正

在一天天地迅速增长。如今只以怀柔政策对付他们,希望他们最终不会发动大的变故,这不

也是很糊涂吗?

材料二:

中原有夷狄的祸患,就像人有手脚上的毛病。受不了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疾病深

入骨髓,那么我担心吃的苦比药石多,受的伤比针砭大。中原用对待禽兽的方式看待夷狄,

所以每年用丰厚的利益来诱惑他们,让他们安于被束缚。皇上热爱国家,不想使百姓受到残

害的心意, 自古不曾有过。但是夷狄贪婪,越来越富有,越来越骄横,时间长了恐怕难以控

制。所以从宝元年间以来,赋税征收越来越重,虽然休兵十多年,老百姓却越来越贫困,国

家实力慢慢削弱而不自知。昔日先皇帝震怒之下,发动大军问罪匈奴,军队没有超过预计时

间, 匈奴就订立盟约了。

那个时候的花费,和现在不得已之下的贿赂,不可以同日而语了。皇上恭谨俭约,超过

文帝、景帝,百官奉守法令,无人敢于越权,却让夷狄残害百姓。这就是天下雄俊英伟之士

扼腕叹息的原因。

15.B(“宁 ”表示反问,意思是“不辞青蔓除 ”。)

16.同:两首诗都写出了昔盛今衰之慨。(2 分)异:杜诗写花开瓠结,除蔓何辞,有功成

身退之义;人生短暂,活出价值,有回味过往的宽慰。(2分)沈诗中明知荣衰之理,仍有

除架的不舍。(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17.(1)生石罅,皆平顶(2)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烟柳画桥/念桥边红药/驿外断

桥边/人迹板桥霜/二十四桥明月夜……

18.D(根据语境中的“ 涉水而居 ”,可以排除 B、C 两项; 根据“ 仪态万方 ”,可以排除

A)

19.风声鹤唳; 松鹤延年; 梅妻鹤子 。(每空 1 分)

20.示例:雕的身形不如雄鹰、鹏鸟庞大,但有着别样的威武,让人产生一种唯我独尊之感;

雪的色彩不如梅花、柳絮洁白,但有着别样的晶莹,让人产生一种空灵之感。(要求:句式

每句 1 分,仿写出的句子有内涵 1 分)

21.A: 眼区外(眼墙 、 台风眼壁) 却是狂风暴雨(惊涛海浪) ;B: 除了高温高湿(水

温高、水汽多) 条件外 。 (每空 2 分 ,意思对即可)

22. , 无中生有; , 以偏概全,这里应该是“ 淡水 ”,原文说“ 一个直径不算太大

的台风在登陆过程中可以带来近 30 亿吨的淡水 ”; , 并列不当 ,和应该是同一方

面(选说和并列不当亦可) 。 (每点 2 分 , 只写序号不作说明不给分)

23.作文评分建议:

围绕 “ 松弛感 ”行文 36+,有说理论证 41+,事例与说理相结合虽无亮点但基本准确

45+,在正反对比、联系当下 、辩证分析等方面有亮点 48+,说理的角度独特或比较深

刻 51+,在对话中将各方面结合得比较好 56+。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