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4-09-06·15页·1 M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5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命题人:何洋)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纪录片从不缺席。近年来,

网络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中国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 2020 年,纪录片以

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播出纪录片 350 余部;国家广电总局监管

中心数据显示,2020 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 259 部。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

期。

迈入新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

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

观众饱览视觉奇观。《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

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只要坚持创

作精品的态度,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能在网

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爱看人

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

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毋庸置疑,关注受众需求,注重创作品质,继续

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国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取材于 2021 年 01 月 27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

注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八月桂花遍地开》以视听化的手段将百年前历史痕迹重新搬入荧屏,让

我们走进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世界,尝试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与情怀;《村庄故事》记录

了脱贫路上村庄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2020 春天纪事》写出了生命个体在疫情下的坚韧……借

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也更为丰富,一部《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

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 年有 19 部,2019 年则有

26 部,作为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片,《武汉日夜》上映 6 天,累计票房已突破 2021 万。以传承中华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1 10

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国文史纪录片更是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

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 600 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

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

题材的选择对象。值得关注的是,故宫近 600 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

的观感体验,纪录片往往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央视播出的

2020 年至 2021 年的跨年之作《我在故宫 600 年》成功引爆荧屏,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宫修文物》

一样,大量使用三维电脑动画技术逼真地“重现历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大地丰富、美

化了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的相册,它代表中国声音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期待纪录片人承担

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摘编自《2020 纪录片:新时代,影像志的新表达》)

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

主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而且是能够体现

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方四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

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

物和现象。既可以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也可以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

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

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

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

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

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传统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

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

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

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中国纪录片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中国”与“世界”

的互动,以“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2 10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论是全年累计生产纪录片 350 余部还是纪录片互联网上线达 259 部,都显示了 2020 年纪录片

的昂扬姿态。

B.《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了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做到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情

趣地传播文化。

C.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化、丰富化,比如《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

上都能观看。

D.主旋律纪录片是指那些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题材的、有着深远意

义的纪录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纪录片在作为新闻宣传主阵地的网络空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迈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B.中医、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受到世界瞩目,正在于相关纪录片讲好了中国故事。

C.如果要给海外观众拍摄一部能体现中国神秘瑰丽特点的文史纪录片,那故宫肯定是不可忽视的。

D.中国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相册,代表着中国的声音,纪录片人理应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使命。

3.材料三指出中国纪录片需从四个方面调整策略方法,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策略方法范畴的一项是

(3分)( )

A.纪录片《熊猫淘淘》将动物角色置于家庭背景中,呈现出淘淘阻止女儿爬树冒险等丰富的日常生

活细节,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B.纪录片《我们的男孩》围绕一场跨国医疗救助事件展开寻访,从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馈中,娓娓

道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谊。

C.中国自主拍摄的纪录片《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购,在其覆盖全球的 200 多个国家和

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滚动播出。

D.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精心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光阴的故事》,着力塑造了中国与世

界各国之间的共同记忆。

4.文中画线句子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的相关报道,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这部纪录片成功的

原因。(6 分)

《从长安到罗马》是一部由央广总台亲自策划,中意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的百集纪录片。中意两

国知名学者走进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深入西安和罗马两个城市,跨越时空展现东西文明交融,

用中国眼光和国际表达生动阐释了“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纪录片别具匠心地采用专

家学者体验的视角来拍摄,当专家们行走在古城遗迹中,观众也能够跟随着镜头,真切感受到自己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3 10

与当代世界和历史之间的密切连结。该片首次以4K超高清影像品质呈现,以微视频为载体,实现微

纪录、轻表达,适合多渠道、多平台传播,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次大胆尝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阎连科

先爷喝了一肚子水,饥饿和口渴都被那泉水压下去,他想我只要立在这沟的脖子里,挺着不要

倒下去,也许我就能活着走出这条沟。太阳最后收尽了它的余红。黄昏如期而至,沟中的天色和这

群黄狼的身子一模一样。静寂在黄昏中发出细微的响动,开始从沟壑的上空降下来。

先爷立在那儿如同栽在那儿的一棵树。

狼群中绿莹莹的一片目光,圆珠子样悬在半空里。死寂像黑的山脉一样压在先爷和狼群的头顶

上。先爷不动。先爷也不再弄出一点响声来。狼群似乎明白先爷刚才那么迅捷,就是为了抢占那段

沟的脖颈时,有条老狼发出了叫声。随后,狼群便又朝先爷走过来。先爷把提在手里的勾担猛一下

顿立在了面前。

狼群立下了。

僵持像悬桥样搭在先爷和狼王的目光上,他们每眨一下眼,那僵持就摇摇晃晃弄出一些惊心的

响动来。先爷看不见狼身在哪儿,他盯着一片绿珠的狼眼不动弹,只要那些绿珠有一颗移动了,他

就把勾担摇出一些声音来,把那绿珠重逼得退回去。时间和沉默的老牛拉车一模样,在僵持中缓缓

慢慢,轧着先爷的意志走过去。月亮出来了,圆得如狼们的眼,不是十五就是十六。凉风习习,先

爷感到他的后背上有蚯蚓的爬动。他知道,他的后背出汗了。他感到了腿上的酸困麻刺刺地正朝着

他上身浸。僵持正比往日的劳累繁重几倍地消耗着他的体力。他极想看到狼群因为纹丝不动的站立

累得卧下来,哪怕它们动动身子,活动活动筋骨也行。可是狼们没有,它们成一个扇形在五六步外

盯着先爷,如经过了许多风吹雨淋的石头样。先爷听到了它们眼珠转动的细碎的叽嘎声,看见它们

背上的瘦毛在风中摆着有了吱吱的火光。先爷想,我能熬持过它们吗?先爷说,你死也要熬持过它

们呵。先爷想,它们每一只都有四条腿,可你只有两条腿,又是过了七十的老人哟。先爷说,我的

天呀,这才刚刚入夜你就这样给自己抽筋,你不是平白要把自己送到狼口吗?有一只小狼站立不住

了,它没有看狼王一眼就卧了下来。跟着,另一只小狼也卧下来。狼王对小狼看了看,发出了叫声,

那两只小狼同时勾回头,哼出了嫩草叶样的回声,狼群就又复归宁静了。乏累是先从卧的小狼开始

的。然而,小狼这一卧,先爷如得了传染样,两腿忽然软起来。他想活动活动腿,可他只用力把腿

上的筋往上提了提,使膝盖骨上下动了动,就又挺挺地立住了。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4 10

你不能让老狼们看见你同小狼一样站立不稳了。先爷想,你只消有一点疲累的样子,它们就会

有力有胆地向你逼过来。能够不动地立住你就能活下来,先爷说,晃晃身子你就会永远地死了去。

月亮从正东朝西南移过去,云彩在月亮脸上浮着,他闻到了云彩的焦干味,料定明儿天又是晴空日

出,在山顶上称日光它最少有五钱或是六钱重,先爷把目光朝头顶瞟了瞟,他看见了月亮前边几十

步远处有很浓一片云。他想月亮走到那儿时,云影一定会投到这条沟里一会儿。他如一段树桩样等

到了,那云影果真投过来。在云影黑绸样从他身上掠过时,他静默悄息地把双腿轮流着弯了弯,转

眼就感到腿和上身的气脉接通了,一股活力从身上输到了腿膝上。他把微歪的身子正了正,勾担的

钩儿弄出了湿纸撕裂般的响声来。也就这一刻,云影又朝狼群移过去,他看见那一片绿光如巨大的

萤火虫样朝他挪动了。于是他吼了一声,把勾担朝两边的崖壁上狠命地打了几下。沙石落下的声音,

如水流一样在他脚边响动着,待那声音一住,云影滑出沟脖到了沟口,他便看见有五只狼离他更近

了,仅还有四步或是五步远。

庆幸他在云影中把筋骨松了松,使他能弄出那些有力的响动,把狼群的进逼喝止住,使他僵持

中的弓步站立能继续到后半夜。

他想,我七十二了,过的桥都比你们走的路长哩。

他想,只要我不倒在这沟脖,你们就别有胆靠近我。

他想,狼怎么会怕人站着不动的怒视呢?

他想,有半夜了吧,没半夜我的眼皮怎么会涩呢。先爷说,千万不要瞌睡呵,打个盹你就没命

了,瞎子和玉蜀黍棵都还等着你回呢。那卧着的一对小狼把眼闭上了。先爷看见最亮的两对绿珠子

扑闪一下灯笼样灭去了。他把握勾担的右手悄悄沿着勾担往前移了移,挨着左手时,狠命用指甲掐

了左手腕,觉得疼痛从手腕麻辣辣传到了眼皮上,瞌睡像被火烧了一样惊着抖一下,从眼皮上掉在

了沟壑的月光里,才又把手移回来。又有一只半大的狼把身子卧下了,眼皮立刻耷下来盖住了那绿

莹莹的光。狼王用鼻子哼一下,那只狼扑闪扑闪眼,还是把眼皮合上了。

深夜里,时间的响声青翠欲滴。星星在头顶似乎少了几颗,月光显得有了凄苦的凉意。

先爷又有几次眨动眼皮了。他偷偷抬起一只脚,在另一只脚上踩了一踩,才觉得眼皮从生硬中

软和下来了。看一眼头顶的星月,他知道他终是把半夜熬过了。(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年月日》,题目是编者加的。《年月日》是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创作的中篇小

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农,在村人都去逃荒的大旱之年,一个人留下来同命运抗争的故

事。他与瞎狗相依,与饿鼠争粮,与野狼对峙,在贫瘠的土地上守护着一棵脆弱的玉蜀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人在食尽水竭之际遇到群狼,但他不肯束手就擒,于是有了这惊心动魄的对峙。

B.当群狼袭来时,老人不失时机地选好战斗位置,这为他后续的生还奠定了基础。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5 10

C.紧张和沉着、恐惧和勇敢,这样看似矛盾的情绪,在老人身上化为一体,十分真实。

D.经过一整夜的对峙,狼群终于都被熬困了,老人以其顽强不屈的生存斗志取得胜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依托于苦难而荒诞的生存环境,使老人身上征服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

B.小说对气味、色彩和声音的描绘独具匠心,充满着奇异的形容,极具可视性艺术效果。

C.小说有意减缓节奏,在紧张的情节中穿插细致的心理描写,放大了先爷在困境里焕发出的勇气。

D.小说具有乡土意识,构建了一个闭塞的乡村空间,并对其中的人和动物作出寓言化描述。

8.有人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先爷是“东方的圣地亚哥”,请结合课文《老人与海》,分析两篇文本

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相似之处。(4分)

9.小说叙述故事穿插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

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

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

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诂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

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

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6 10

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

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

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

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

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

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

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尝出 A 遇人 B 有遗 C 楮币 D 于途者 E 其人 F 已去 G 追 H 而还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恶,指“厌恶”,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中的“恶”词义不相同。

B.中书省,职责是起草、颁发政令,长官是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C.闾阎,指古代平民居住的房屋或居住的地区,和《滕王阁序》“闾阎扑地”中的“闾阎”词义相

同。

D.旌,指“表扬”,与《赤壁赋》中“旌旗蔽空”中的“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

制止他。

B.英宗想在宫内的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

给。

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4分)

14.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可以互训,吴师道在《归田类稿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

养浩,字希孟,庶几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3分)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7 1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病中友人相访

白居易

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

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

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

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

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

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条草檐下”写诗人居室简陋,同时又是诗人心境的投射,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B.诗人虽久病在床,但常有朋友造访,询问服药情况,关心其病情,这给了诗人慰藉。

C.日复一日的黄昏、毫无生机的草檐、朝夕鸣叫的寒雀等构成了诗人病中的生活环境。

D.诗歌语言平易浅显,饱含真情,可用“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来形容。

16.诗人的情感变化寓于叙事之中是这首诗歌的重要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批评士大夫之族只看门第官位不重真才实学的错误观念,其中“士大夫之

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讲解苏轼《石钟山记》时,李老师告诉学生下判断要亲自探究、以事实为依据,指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

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挥洒笔墨空间极为广阔、自由的“散点式”结构的散文对作者充分展现自己的才情与胸襟

是十分有利的。这种结构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物身份约束,作者的思绪在服从主题需要的前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8 10

提下,围绕话题,由此及彼,驰骋想象,无论选材还是布局,都较为自由,纵横捭阖,洒脱自

然。这种结构最早出现在庄子散文中。由于庄子有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世俗的生

活态度,所以他的散文也超脱世俗的约束,挥洒自如,错综变化,汪洋恣肆。《逍遥游》中,

数十个寓言,一会儿描绘大鹏搏击云天的 的画面,一会儿用悠闲的笔触勾勒出一幅

迷蒙广漠的图画,时而惊雷阵阵,时而和风细雨,时而蓝天白云。跌宕起伏, 。不

过,“散点式”结构也不是 、毫无束缚的,而是必须紧扣中心来发挥,“起承转合”

这些文章的基本要求仍然需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因此,它对作者驾驭全

局能力的要求也是最高的,稍有不慎便容易偏离中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3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大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

的共鸣。花脸一吼,吼出了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苦音一颤,颤动着关中山河与平

凡戏迷们的一片赤诚。流淌在秦人骨血里的秦腔,承载了多少代秦人的喜怒哀乐。一缕韵白、一声

嘶吼、一袭水袖、一个亮相,属于秦腔的手、眼、身、法、步,几代人潜心钻研的程式化章法在一

点一滴的精微之处传承。

尽管时代巨变,但人们痴迷秦腔的情结未变。如今,古老秦腔剧种在科技更迭时代开启了又一

个青春,秦腔文化衍生出的 IP 符号强势出圈,在“国潮”之路上破壁重生。粉墨装扮的秦腔人物

被 90 后团队设计成一系列 Q 版形象,各个萌态可掬,亲切可人。古老秦腔和新生代之间的隔阂烟

消云散。数字虚拟人、3D 影像、人工智能 AI 动捕技术……一切科技前沿的最新技术,均可与秦腔

艺术无缝接轨,精准捕捉、全息式记录秦腔之美的每一个瞬间。这一代年轻人自己的角度观赏秦腔、

理解秦腔,不仅仅是将秦腔 IP 的力量发挥到最大程度,更打破了秦腔与动漫行业之间的壁垒。从

传统到现代,科技加持的秦腔必定会“热”起来、“燃”起来、“潮”起来!

21.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和文中加粗处的“文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9 10

A.汉代刘向在《说苑》中指出:“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B.爸爸说道:隔壁家四叔的侄子读了多年书,到大城市去念过大学,是我们村里最有文化的人。

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D.在宋朝时期,茶文化达到巅峰,茶艺变得极其雅致,对于喝茶的仪式也做了细致的规定。

2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4 分)

23.“关键词搜索”是当下网络信息搜索的一种常用方法。请提取两个关键词,便于在搜索引擎中

查找本文本。每个关键词不超过 6 个字。(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

读了上面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 页 共 页

10 10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