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09-09·22页·285.2 K

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综合素养检测语文试题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卷面分3分校园公众号要做一期“我的暑假生活”专栏,小温想将自己假期“游学”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集结成册投稿,请你帮他整理、完善。版块一、阅有所得(27分)1. 【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A.璀______璨明珠。从《诗经》起至今,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B.深su______的内涵,C.承载______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含蓄而情感真挚,为生活提供无限可能。可漫步“蒹葭苍苍,______”的秋水河畔,寻访“______,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荡舟“______,波撼岳阳城”的浩渺洞庭。也可如D.温庭yn______于早行商山中体会“槲叶落山路,______”的野趣,像许浑登咸阳城楼感受“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苍凉,同常建一样在古寺享受“______,______”的寂静……从古诗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初日照高林”的一份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一份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一份______,还有“欲渡黄河冰塞川”一份______。(1)给A-D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A.璀______璨 B.深su______ C.承载______ D.温庭yn______(2)根据语境,补全-的古诗文。(3)下列依次填入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明媚 乐观 深情 茫然B. 明媚 深情 乐观 茫然C. 深情 茫然 明媚 乐观D. 深情 乐观 明媚 茫然【答案】(1) . cu . 邃 . zi . 筠 (2)白露为霜阡陌交通气蒸云梦泽枳花明驿墙溪云初起日沉阁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或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璀璨:cu cn,光明灿烂。(2)su——邃,深邃:深远;深奥。(3)承载:chng zi,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4)yn——筠,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霜、阡陌、蒸、驿、初”等字的正确书写。如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注意“籁、磬”等字的正确书写。如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注意“蝉、逾”等字的正确书写。【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词语的运用。明媚:(景物)鲜明可爱。乐观:精神愉快,对未来的前途、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深情:感情很深。茫然:完全不知道或不知所措的样子。失意的样子。空一,根据“初日照高林”意思“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可知,描绘的是早上太阳初升明媚的样子,因此应填“明媚”。空二,根据“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意思“长长的思念呀,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可知,描绘的是对心上人深深地思念之情,因此应填“深情”。空三,根据“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翻覆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可知,表达了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应填“乐观”。空四,根据“欲渡黄河冰塞川”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可知,表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前途未卜,因此应填“茫然”。2. 完成小题。唐诗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1)《江雪》的体裁是( )A. 五言绝句B. 五言律诗C. 五言古体诗D. 五言乐府(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 (2)《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意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使景色更加幽静。【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律诗八句四联,中间两句要求对仗,一句七字叫七言律诗,一句五字叫五言律诗。绝句一首四句,对仗可前可后,押平声韵,一句七言的叫七言绝句,一句五言的叫五言绝句。《江雪》共四句,且每句五个字,所以是五言绝句;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示例:我认为《江雪》是铺排。首先,根据知识卡片,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江雪》中,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铺排“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从而突出了“江雪”的幽静;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为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3. 【探】在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小温对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较感兴趣,请你和他一起完成表格。探究主题《水浒传》个性化人物语言探究方法对比探究参考文献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横向对比1)金圣叹评《水浒传》人物语言:“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以下是众好汉初见宋江时说的话,请根据小说内容,将选项填入对应人物后。(填字母)A.“这黑汉子是谁?”B.“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C.“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幸!”柴进______ 李逵______ 武松______纵向对比2)以下皆为文中林冲所说的话,小温对C句夹批有疑问,请你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帮他解答。A.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金圣叹夹批:是可让,何不可让?……哀哉!)B.“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金圣叹夹批: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C.“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金圣叹夹批:非骂陆谦,“骂天下”也。)疑问:为什么说是“骂天下”?______【答案】1)CAB2)示例:陆谦三人放完火后跑到古庙前,得意忘形,口出狂言。林冲听个正着,他终于感受到,自己所有的忍让、妥协、屈辱,换来的最终是高俅等人的赶尽杀绝,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原来那种本本分分、苟且偷安的想法纯属妄想。长期积压在林冲心里的仇恨此刻终于迸发,他不再隐忍,不再委曲求全,开始向统治阶级发起反击,所以说是“骂天下”。【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A.“这黑汉子是谁?”这句话是李逵初见宋江的时候说的。B.“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这句话是武松听说要打的人是宋江时所说的。C.“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幸!”是柴进初见宋江时说的。据此,答案是:柴进——C;李逵——A;武松——B。2)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从文本材料可以看出,金圣叹所评述的人物是《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毕恭毕敬。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尉。其中A“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表现林冲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所以“金圣叹夹批:是可让,何不可让?哀哉!”林冲到沧州后因为没有及时送给牢头银子被牢头骂做贼配军,一番话说的林冲哪敢抬头。等他骂完了,林冲去取了银两,陪着笑脸说:“差拨小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表现出林冲的委曲求全的奴性。所以,B句夹批“然亦实是林冲身分”——此时的林冲是一个罪囚身份。当林冲得知陆谦、富安追至沧州欲加害于他时,不禁大怒,四处寻仇,最后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金圣叹夹批:非骂陆谦,骂天下也”,林冲之所以“骂天下”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原来那种本本分分,苟且偷安,只能换来的是别人的追杀,由此心里的仇恨此刻终于迸发,不再隐忍,不再委曲求全,最终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林冲对陆谦的愤怒,不仅仅是对陆谦个人的指责,而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公和黑暗现象的控诉,所以说是“骂天下”。版块二、游有所感(45分)【访秘境】(16分)果洛的山与河 阿来高原上一切的景物:丘岗、草滩、荒漠、湖泊、沼泽、溪流和大河,好像不是汇聚而来,而是在往低下去的周围四散奔逃。从西宁往果洛,路,那么地漫长,更加深了我这样的印象。就像在青藏高原的所有路途上一样,那些景物扑面而来,又迅速滑落到身后。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也从身边一掠而过:缓缓起伏的丘岗,曲折萦回的溪流,星星点点的湖沼,四散开去的草滩,还有牧人,和他们的帐幕,和他们的牛羊……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的速度,使人感觉到一切都在向我汇聚的同时,又迅速掠过,然后,四逸流散。一切都漂浮不定,让人失去把握,并不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苦修的信徒,为了克服这种不确定感,会去观想崇奉的本尊神。为了克服这种荒诞的感觉,我也观想,观想一座超拔天际的晶莹雪山。观想古老山神的祈祷文里叫做“总摄大地的雪山”的那种大山。在青藏,这样的大山一定像个威严的武士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我带着朝圣的心情,要去拜望那座叫做阿尼玛卿的雪山。原野深远,几种标本一般不断重复的地理样貌出现又消失。只有天气在变化。刚刚穿过一片把车顶敲打得乒乓作响的雪霰,就见一道阳光的瀑布垂落在面前,穿过去,又见风驱赶着低空中的云团,疾速翻卷,如海涛竖立。阳光强烈,沙丘闪烁着金属的光芒。而在低处,碧绿的草滩沉入了云影中,仿佛一渊深潭。就这样,一条公路穿过地理与天气,风景汇聚而来,又飞快流逝,陷落在身后的天际线下。我像信徒一样开始观想。观想那座雪山。如果说,信徒对本尊的观想是基于虔敬;而在我,却是基于一种忧虑——基于这个激变时代,这片高原拼命固守却又难于固守时的流散之感。以至于地理上的变化也在增强这样的主观。我让那座雪山的形象度来身前:稳稳矗立时,充满心房;轻盈上升,那金字塔般的水晶宫殿就悬浮在额前。我就用这种方法,稳定住流散的风景与心绪。只要有那样一座山从心里升起,我就知道,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似乎正四散而去的风景以及附着其上的一切,就不是在流散,而是在汇聚——向着一个洁净的高点汇聚。那个地方,平凡的生命几乎难以抵达,神性因此得以上升,从高处,从天际发出响亮的召唤。因为这召唤而汇聚的高旷大地,叫做果洛。高原上,五百六公里的行程,是漫长的一天。黄昏时分,我抵达了果洛的行政中心,大武。夕阳西下,街道那一头,淡蓝的山岚迷离了视线,凛冽而洁净的风从那个方向吹来,我就此感到了那座雪山。用一句旅游杂志上常见的话来说:山就在那里。是的,山就在那里,在风的背后,可以感到,只是还未看见。——节选自《果洛的山与河》【注释】即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青藏高原自然、人文资源的典型缩影。雪霰:还没凝成雪花的雪粒子。小温对高原秘境果洛产生了浓厚兴趣,准备前往旅行,阿来的这篇文章会给他哪些提示呢?请跟小温一起踏上旅程。4. [安排路线]西宁大武距离:五六百公里时间:一天途中活动及感受:看见景物聚散、奔逃,感到______观想超拔天际的雪山,感到______阿来观想雪山时,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请结合文中划线句帮助小温解疑。______注意事项:______(根据文章内容,请给小温这天的旅行提一点建议)5. [确定标题]小温打算将这次旅行写到qq日志里,以下四个标题哪一个最合适?并请结合文章内容及注释简述理由。A.《西高地行记》 B.《戈壁上的月亮》 C.《风骨江南》 D.《尝一口人间烟火》6. [发散思维]评论家谢有顺说:“散文可以有轻逸的笔触,但在骨子里应该是有重量的。隐藏在散文后面的情与思,有时越重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经验和事实的力量。”请结合本文的“情”与“思”,联系读过的课文或其他作品,帮小温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答案】4. . 漂浮不定(心如漂萍) . 心绪稳定 . 心绪稳定是在“我”观想雪山后所得到的充实、稳定、洁净。划线句中的“忧虑”指的是作者对处于这个激变时代的高原上风景的流散之感的担忧,实际上也是对以果洛文化为代表的高原文化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固守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在“我”用观想雪山的方法稳定住了。 . 因距离有五六百公里,途中欣赏、拍照时停留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耽误到达大武的时间;果洛处于高原,且途中会遇雪霰,需携带一些保暖物品;沿途景物多样,有丘岗、草滩、荒漠、湖泊、沼泽、溪流和大河,风险未知,不能脱离队伍独自行动…… 5. 选择A。这篇文章描绘的对象是果洛藏族自治区,而B描绘的是戈壁,对象很大可能是新疆;C的对象是江南;B、C两项可以排除。整篇文章侧重于旅途中的景色以及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想,而非风俗人情或者地域美食,所以《尝一口人间烟火》不恰当。果洛位于青藏高原,和A选项的“西高地”契合,加之这是一篇游记类的散文,对应“行记”,因此,选A。 6. 示例:作者在这篇游记类的散文中诗意地描绘了从西宁往果洛的沿途风景,看到扑面而来又四散奔逃的景物,观想着总摄大地的雪山。看似平常的文字,蕴含着深邃的精神秘密。作者观想中的雪山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凝聚,一种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人在面对拼命固守却又难于固守时的境遇时从容不迫,体现出作者对于雪山与自然的敬慕以及对时代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样,《壶口瀑布》也体现了作者的情与思,文中以水喻人,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从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精神中,赋予了其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所以,散文的“重”能够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供人回味。【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概括。第一空:第段“高原上一切的景物……好像不是汇聚而来,而是在往低下去的周围四散奔逃”,第段“路,那么地漫长……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第段“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的速度,使人感觉到一切都在向我汇聚的同时,又迅速掠过,然后,四逸流散”,第段“一切都漂浮不定,让人失去把握,并不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可知,沿途的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又迅速滑落到身后,仿佛一切都在汇聚的同时又迅速掠过,给人一种漂浮不定、难以把握的感觉。据此概括为:看见景物聚散、奔逃,感到漂浮不定(心如漂萍)。第二空:第段“为了克服这种不确定感,我也观想,观想一座超拔天际的晶莹雪山”,第段“观想古老山神的祈祷文里叫做‘总摄大地的雪山’的那种大山”,第段“在青藏,这样的大山一定像个威严的武士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第段“我带着朝圣的心情,要去拜望那座叫做阿尼玛卿的雪山”,第段“我像信徒一样开始观想……我就用这种方法,稳定住流散的风景与心绪”可知,通过观想那座超拔天际的雪山,我内心的忧虑和漂浮感得到了缓解,心绪变得稳定而充实。雪山作为精神寄托,让我感受到了坚定和纯净。据此概括为:观想超拔天际的雪山,感到心绪稳定。第三空:第段“高原上一切的景物:丘岗、草滩、荒漠、湖泊、沼泽、溪流和大河,好像不是汇聚而来,而是在往低下去的周围四散奔逃”,第段“从西宁往果洛,路,那么地漫长,更加深了我这样的印象”,第段“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风景也从身边一掠而过……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第段“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的速度,使人感觉到一切都在向我汇聚的同时,又迅速掠过,然后,四逸流散”根据这些句子可知,这些句子描绘了高原上景物的流散状态,让人感觉一切都漂浮不定,失去把握。这种流散之感在这个激变的时代更加明显,作者担心高原上的自然风景难以固守。这种流散之感也可以延伸到以果洛文化为代表的高原文化上。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就如同高原上的风景一样,拼命固守却又难于固守。 第段“为了克服这种不确定感,我也观想,观想一座超拔天际的晶莹雪山”,第段“观想古老山神的祈祷文里叫做‘总摄大地的雪山’的那种大山”,第段“在青藏,这样的大山一定像个威严的武士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第段“我带着朝圣的心情,要去拜望那座叫做阿尼玛卿的雪山”可知,雪山在作者心中是神圣而威严的存在,它超拔天际,给人一种稳定和庄严的感觉。 第段“我让那座雪山的形象度来身前:稳稳矗立时,充满心房;轻盈上升,那金字塔般的水晶宫殿就悬浮在额前”,第段“我就用这种方法,稳定住流散的风景与心绪”,第段“只要有那样一座山从心里升起,我就知道,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似乎正四散而去的风景以及附着其上的一切,就不是在流散,而是在汇聚——向着一个洁净的高点汇聚”,通过观想雪山,作者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寄托,雪山的稳定形象让作者的心绪从流散变得充实、稳定、洁净,仿佛所有的风景和一切都在向雪山这个洁净的高点汇聚,从而缓解了作者对高原流散之感的忧虑。据此概括为:心绪稳定是在“我”观想雪山后所得到的充实、稳定、洁净。划线句中的“忧虑”指的是作者对处于这个激变时代的高原上风景的流散之感的担忧,实际上也是对以果洛文化为代表的高原文化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固守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在“我”用观想雪山的方法稳定住了。第四空:距离长需注意时间安排 第段“从西宁往果洛,路,那么地漫长”,“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的速度,使人感觉到一切都在向我汇聚的同时,又迅速掠过……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闭合,滑落到天际线下”可知,五六百公里的路程较为漫长,途中风景虽美,但如果在欣赏、拍照时停留时间过长,就很可能耽误到达大武的时间。所以小温在旅途中应合理控制停留时间,确保能在一天内顺利抵达目的地。根据第段“刚刚穿过一片把车顶敲打得乒乓作响的雪霰”可知,果洛处于高原地区,气候多变,途中可能会遇到雪霰等恶劣天气。所以小温需要携带一些保暖物品,如厚外套、围巾、手套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寒冷天气。 根据第段“高原上一切的景物:丘岗、草滩、荒漠、湖泊、沼泽、溪流和大河”,“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再然后,那些风景在身后渐渐远去……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的速度,使人感觉到一切都在向我汇聚的同时,又迅速掠过,然后,四逸流散”可知,沿途景物多样,地形复杂,风险未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温不能脱离队伍独自行动,以免遭遇意外情况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应始终与队伍保持联系,确保自身安全。【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中明确提到旅行地点是从西宁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高原地区。文章主要描写了在前往果洛的旅途中对高原景物的感受,以及对果洛的山与河、文化等方面的思考。注释中也强调了果洛是青藏高原自然、人文资源的典型缩影,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我们需要从四个标题中选出最能体现这次旅行特点和主要内容的标题,并结合文章内容及注释进行理由阐述。A.《西高地行记》:果洛位于青藏高原,与“高地”的表述相契合。文章中多次提到高原的景物、气候等特征,如“高原上一切的景物……”,“果洛处于高原”等,强调了旅行地点的高原属性。“西”可以理解为西宁,旅行是从西宁出发前往果洛,符合文章的行程路线。文章是一篇游记类散文,记录了作者从西宁到果洛的旅行经历和感悟。“行记”一词正好对应了这种文体,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类型和主题。B.《戈壁上的文章》:文章明确指出旅行的目的地是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而“戈壁”通常是指沙漠、荒漠等地形,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与果洛的自然风貌完全不同。从文章内容及注释来看,没有任何关于戈壁的描述。C.《风骨江南》:江南”一般指长江以南地区,其地理风貌、气候、文化等与青藏高原的果洛有着巨大的差异。文章的内容与江南毫无关系。 D.《尝一口人间烟火》:文章主要侧重于作者在从西宁前往果洛的旅途中对高原景色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对果洛的山与河所引发的思考,如对高原景物流散之感的忧虑、对雪山的观想等。文中并没有对风俗人情或者地域美食进行重点描写,无法体现“尝一口人间烟火”所蕴含的对生活气息、风土人情、美食等方面的内容。 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散文可以有轻逸的笔触,但在骨子里应该是有重量的”:这句话指出了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是轻松、灵动的,但内在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价值。隐藏在散文后面的情与思,有时越重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经验和事实的力量”:强调了散文中的情感和思考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情感和思考的深度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情”: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散文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等方面的热爱、忧虑、感慨等。“思”:指作者在散文中展现的思考,包括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洞察、对历史文化的反思等。 通过阅读本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果洛的山与河的情感,以及对高原文化在激变时代如何固守的思考。联系读过的课文或其他作品:回忆曾经读过的具有深刻情感和思考的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分析这些作品中的“情”与“思”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它们是如何打动读者、呈现经验和事实的力量的。 探讨“重量”在散文中的具体表现:思考散文中的“重量”不仅仅是指情感和思考的深度,还可以包括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等方面。分析“重量”对读者的影响:理解为什么有“重量”的散文能够打动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并且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示例:谢有顺这句话强调了散文应在看似轻逸的笔触背后蕴含深刻的情感与思考,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并展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在阿来的《果洛的山与河》中,作者以看似轻逸的笔触描写了从西宁到果洛一路上的风景,如“风景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敞开,逼近,再敞开……然后,是我这个旅行者,以及载着我的旅行工具,从其间一掠而过”等语句,语言优美灵动。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情”与“思”。作者对高原上风景的流散之感充满忧虑,“忧虑——基于这个激变时代,这片高原拼命固守却又难于固守时的流散之感”,实际上也是对以果洛文化为代表的高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固守的思考。这种深沉的情感与思考赋予了文章厚重的内涵,使读者在欣赏高原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担忧,从而被深深打动。 朱自清的《背影》,文字质朴,笔触看似平常。作者描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语言简洁轻逸。但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却无比厚重。作者对父亲的爱与愧疚,以及对父爱的深刻感悟,让无数读者产生共鸣。这种深沉的情感通过看似平淡的文字表达出来,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散文不能只有表面的轻逸,而应在其中融入深刻的情感与思考,这样才能具有真正的价值,打动读者并呈现经验和事实的力量。【看特展】(11分)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是金华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某校社团因为疫情,组织线上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参观后,请你完成以下任务。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展板一那一群人当末次冰期的寒意逐渐退去,稻花香飘散在钱塘江两岸的河谷盆地里,摇曳的稻穗在风中等待着成熟,等待着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他们在采集狩猎的同时,还将捧着稻米,收获、繁衍、生息。他们的足迹停留在山上、桥头和湖西,他们的家园遗留在荷花山、小黄山和下汤的梦里。那里有他们修筑过的环壕、居住过的房屋;那里有他们种植过的田地、圈养过的动物;那里还有他们使用过的器具和思念之人的墓地。他们是谁?他们就是上山人。展板二那一粒米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从此,那株祖本是狗尾草的稻,在古人的培育下“疯狂”生长。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罅隙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栽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这些都是何其伟大的发明!正如袁隆平先生为上山文化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那样振奋人心。他们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展板三那一缕炊烟上山文化是“农业”“定居”在东亚社会里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最早实证。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缕炊烟。当静寂的荒原上竖立起一座座土阶茅屋,人类终于告别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生活。从一万年前开始,上山文化遗址群在钱塘江流域的聚落性分布并向周边地区扩散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的便是农耕定居文明的最初景观。更展现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稻作农业社会初创和形成期的文明模式以及此后延续数千年发展的文明基因。2016年在浦江召开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在东亚地区率先进入了“初级村落”的历史发展阶段;2020年著名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更是为上山遗址欣然题写下“远古中华第一村”。展板四那一抹红夕阳西下,灿烂的晚霞凝练出浓烈而静谧的红,这抹红落在了上山人的眼里、心底,沁染成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信仰。他们制作的陶器如太阳一般鲜红,如火焰一般浓烈,陶土经过陶工匠心般地转换,变成了最精美的器物。大口金、平底盘、圈足盘、双耳罐、壶、钵、杯、碗,上山人的引火炊煮有它,盛食宴飨有它,把酒言欢有它,载歌载舞有它,入土为安亦有它……这是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和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绘)陶器。这些陶器伴随着上山人的物质生活,也烙印下上山人的精神世界。展板五那一个时代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迈入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先后发生“农业革命”。走过了数百万年的人类告别洞穴,走进新纪元。上山文化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群。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传播开来,奠定了半个中国的史前经济基础,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上山文化晚期,即距今大约8500年开始,文化面貌鲜明的各地考古学文化才日益发展起来,至此,史前中国的拼图初步成型。可以说,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7. 林西莉的《汉字王国》有一段关于水稻的表述(见链接材料)。大家认为这一表述需要修改,请结合展板内容解释修改原因。链接材料:大量的碳14测定数据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年农民就在长江三角洲的沼泽地上大量种植水稻。当人们1976年挖掘石器时期的村落河姆渡时,到处看到水稻的遗存……那里发现的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汉字王国》,2017年第2版)8. 说明语言有生动(如《时间脚印》)和平实(如《中国石拱桥》)之别。体会展板上解说词的语言风格,探究设计者选用这种语言风格的意图。9. 本次特展以“稻源启明”为主题;结合展板内容,阐述你对这一主题理解。【答案】7. 《汉字王国》说,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最早的,距离现在有7000年的历史。而上山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米已有超过万年的历史,且有水稻栽培、酿酒的证据。《汉字王国》中这段话没有吸收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 8. 本解说词语言生动。从细微处入笔,讲述的角度新颖贴切;帮助观展者加深对展馆图片的理解;极具画面感的描述,具有代入,让观展者仿佛看到上山人的生活场景;抒情化的语言洋溢着民族文化自豪感,表达了文化自信;作为解说词,让整个观展过程环节清晰、目的明确,引导观展者有序观展。 9. 稻是上山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上山人是最早的农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先民;上山文化遗址群是农耕定居文明的开端;上山遗址中有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器;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以“稻源启明”为主题,突显上山考古的主要发现,概括出上山文化的源头地位,彰显民族自豪、文化自信。【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与概括。《汉字王国》中这段关于水稻的表述,认为“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发现的水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即认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水稻有7000年的栽培历史。根据展板二中“这是一个万年前的故事。时光的罅隙里遗落一道光,照耀在金黄色的稻穗上。一粒粒稻米成熟坠地,一颗颗金灿灿的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栽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成为家园边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将脱粒后的稻壳和陶土相伴,制作成器;将发酵过的米浆存封在罐子里,酿造出酒”,可知上山人栽培种植水稻已超过一万年,并且会用稻米酿酒,因此《汉字王国》中这段关于水稻的表述应该修改,把上山水稻的起源考古成果吸收进去。【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这五段解说词,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意。解说词分版块,从上山人的生活、水稻的种植、上山人的农业定居生活等方面对上山文化考古成果进行了解说展示,让观众对每个参观环节都有清晰的了解;解说的内容,如展板一中“当末次冰期的寒意逐渐退去,稻花香飘散在钱塘江两岸的河谷盆地里,摇曳的稻穗在风中等待着成熟,等待着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展板二中“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等句子,具有画面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如展板四中“这些陶器伴随着上山人的物质生活,也烙印下上山人的精神世界”,展板五中“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对上山文化的意义表达了赞美崇敬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让读者和参观者增强了中华文明的自信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主题的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分三大主要内容:水稻、农业定居起源、农业革命启明。根据展板二“上山人耕耘土地,悉心栽培,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些稻米终于每年都开出花,结成穗”,可知上山人是最早生产水稻的农人;结合展板三中“上山文化是‘农业’‘定居’在东亚社会里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最早实证。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缕炊烟”,可知上山文化遗址是农耕定居文明的开端;根据展板四中“这是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和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绘)陶器。这些陶器伴随着上山人的物质生活,也烙印下上山人的精神世界”,可知上山人制造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器;因此上山是水稻与彩陶的“源”;根据展板五中“上山文化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群。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传播开来,奠定了半个中国的史前经济基础,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可知上山人的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延续至今并影响了整个世界,因此上山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行者、领跑者、开拓者,是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颗“启明星”。特展的主题“稻源启明”概括了上山考古特展的主要内容的意义,突显了上山文化的源头地位。通过参考特展,可以增强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追宋潮】(18分)苏轼,世人尊其为“北宋顶流”,曾两度在杭州任职,写下“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杭州老市长”为杭城留下的独特文化气蕴。7月8日,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开展,此次展览以“回望东坡”“家风世传”“千古一人”三大篇章的形式,三个馆区,三条展线,层层递进,通过不同展陈内容带你领略“大宋第一潮人”的风采。——光明网2023年7月10日(有删改)小温看到展会信息后,想约小杭去打卡“杭州苏轼主题展”,聊天过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引起了他的思考。为了探究“苏轼热”的原因,小温整理了以下材料,请你一起参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自请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九年(1076年)调任密州,修“超然台”,中秋作《水调歌头》(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甲______,乙______。元丰二年(1079年)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元丰八年(1086年)升蓬莱太守。(二)记子由梦元丰八年正月旦日,子由梦李士宁,草草为具,梦中赠一绝句云:“先生惠然肯见客,旋买鸡豚旋烹炙。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喫。”明年闰二月六日为予道之,书以遗过子。[注]作于元丰八年,此时苏轼在黄州任职。五月宋哲宗让苏轼去蓬莱做太守,还恢复了其京城谏官的职位。李士宁:当红的宠臣。草草为具:急匆匆地准备。喫(ch):吃。过子:儿子苏过。元祐四年(1089年)不容于新旧两党,再度自请外放杭州。治运河,开六井,浚西湖,筑苏堤,设“安乐坊”,治病救人。绍圣元年(1094年)受政敌弹劾,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两座惠州铁索桥。(三)与子由弟书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hun),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注]子由弟:即苏辙,字子由,苏轼在贬所惠州写给弟弟的短简。燋:zhu古同“灼”,火烧。铢两: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比喻极轻微的分量。肯綮(qng):筋骨结合的地方。[触摸词人]10. 补全材料(一)中的画线处内容。11. 补全下面表格。文言词句方法解释1)高处不胜寒参考成语法:不胜其烦______2)戏书此纸遗之课内迁移法:将以遗所思______3)旋买鸡豚旋烹炙字源推测法:(小篆)从肉,从火______4)率数日辄一食查阅词典法:带领轻易地率直坦白大概、大略______[走近词人]12.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结合材料(三),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A.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B.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13. 材料(一)(二)的诗文均涉及对“仙境与人间”的思索,苏轼与苏辙对此的心境有何异同?结合具体内容,请做简要分析。[读懂词人]14. 经过以上探究,小温和小杭对“苏轼热”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了自己的理解,结合上述材料,补全对话。【答案】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 . 承担、承受 . 赠送 . 烤 . 大概 12. A.“终日”看出时间成本高、投入大,而“铢两”表明肉食收获少、产出小。两者形成对比,可见被贬惠州的困境下,常人苦不堪言,苏轼一反常态,“意甚喜之”,反而有闲情逸致去细细剔骨,幽默用笔下,为人豁达跃然纸上。B.“也”在句末,说是“戏语”,却有郑重之意。既是跟弟子由分享自己被贬后如何吃羊脊骨的生活和方法,又表达他独特的思考:不同的生活方式会有不同的生活乐趣,而关键则是要善于发现其中的乐趣。可见身处逆境的苏轼履险如夷、随遇而安及富有情趣、能够化俗为雅的达观。“矣”是感慨人人都去剔骨,狗该不高兴了。在惠州这样“市井寥落”、蛮荒凄凉之地,甚至幽默的暗指到与狗争食的境地,苏轼乐于剔骨,还能考虑到狗的感受,足见在困境中幽默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3. 异:苏轼:入世怕排挤,向往仙境,渴望解脱;出世怕孤独,想要回归。苏辙:借梦中绝句,表达出“人间饮酒未须嫌”,人间能够吃喝玩乐,因此要坚守人间,而“归去蓬莱却无喫”,即仙境未必好,毕竟神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在苏轼升蓬莱太守之后苏辙才道出此梦,虽然此蓬莱非彼蓬莱,但却有种冥冥之中的感觉,仿佛借此梦来劝人劝己,要享受当下的人间美好。同:人间美好,需要及时行乐。 14. 为官:政绩突出,造福百姓,名垂千古。为文:诗文成就突出,流芳百世。为人:人格魅力突出。无论顺境逆境,面对升沉荣辱,苏轼总能以幽默的眼光和乐天派的方式坦然处之,其精神永存,感染世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积累。依据《水调歌头》全词内容可知,甲处应填写“但愿人长久”,乙处应填写“千里共婵娟”。注意“婵”“娟”的正确书写。【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空,“不胜其烦”意思是烦琐得使人承受不了。“胜”是承受的意思。据此推断,“高处不胜寒”句意是承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所以,“胜”是承受的意思。空,“将以遗所思”句意为: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遗”是赠送的意思。据此推断,“戏书此纸遗之”句意是嬉笑地写在纸上寄(送)给你。所以,“遗”是赠送的意思。空,依据“炙”字形“从肉,从火”可知,“炙”的本义是烤的意思。据此推断,“旋买鸡豚旋烹炙”句意是很快就买了鸡和鱼并马上烹煮煎烤了。所以,“炙”是烤的意思。空,根据查阅词典法,率的含义:带领轻易地率直坦白大概、大略。“率数日辄一食”句意是大概几天就吃一顿。依据句意可知,“率”是大概的意思。【1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词语。A.依据句意可知,“终日”是整天的意思。写出苏轼一整天才能从所买的骨头风间挑取出一两肉的生活境况。可见他投入这件事情的看出时间之长、投入经历大。而“铢两”是一两的意思。可见他获取的肉数量之少。通过对比,写出苏轼被贬惠州的困顿生活;依据“意甚喜之”可知,上述行为和表现能侧面烘托出苏轼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B.依据句意可知,“实可施用也”中的“也”表明作者十分肯定的意思,通过分享自己被贬后吃羊脊骨方法,说明了要善于发现生活乐趣的道理。表现出他身处逆境,却能做到随遇而安、乐观的生活态度;依据“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可知,“矣”字用在句尾,抒发了作者认为自己在被贬境遇下,还能时常能够吃羊脊骨里的少量肉,如果让那些当官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就会不高兴了的感慨。语句中渗透着作者幽默诙谐、独自调侃之意,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乐的生活态度。据此总结概括即可。【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异:苏轼:依据《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意可知,这里描绘出苏轼渴望回到朝廷,为国出力,却又怕回到朝廷后再次受到排挤的矛盾心理。 苏辙:依据《记子由梦》中“梦中赠一绝句云:‘先生惠然肯见客,旋买鸡豚旋烹炙。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喫’”句意可知,这里通过梦境,描绘出人间能够有吃喝玩乐的生活;依据“归去蓬莱却无喫”可知,作者认为仙境未必好。据此,诗句通过描述被贬生活生活的美好,体现出作者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也隐含着自我劝慰之意,要享受人间美好的生活情趣。相同点:依据《水调歌头》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和《记子由梦》中“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喫”句意可知,这表现出两个人虽然渴望回到朝廷,但被贬地方后的生活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从而体现出二人安慰自己,及时行乐的思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为官:依据《记子由梦》的“元祐四年(1089年)不容于新旧两党,再度自请外放杭州。治运河,开六井,浚西湖,筑苏堤,设‘安乐坊’,治病救人”和“建议捐资修建两座惠州铁索桥”可知,虽被贬地方,仍然“治运河,开六井,浚西湖,筑苏堤,可见其具有为百姓的生活着想,并且做出卓越政绩的特点。为文:依据所给材料“熙宁九年(1076年)调任密州,修‘超然台’,中秋作《水调歌头》”可知,虽然过着贬居生活,却依然写出《水调歌头》这一传送千古的诗篇,给后世文学带来深远的影响。可见其诗文成就斐然。 为人:依据材料(三)中“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句意可知,苏轼能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文字,表现出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点睛】参考译文:(二) 记子由梦元丰八年农历正月初一,苏辙(睡觉时)梦见了李士宁,并且急匆匆准备回去赴任(的情景),梦中还赠送(给我)了一首绝句,内容是“您能欢迎我前来做客,很快就买了鸡和鱼并马上烹煮煎烤了。在这里饮酒不必嫌弃,回去后就无法吃到人间美味了。”第二年闰二月六日(才)向我(指苏轼)说了这件事情,(我)记下来送给了儿子苏过。(三) 与子由弟书惠州市场冷落,还能每天杀一只羊。(我)不敢与做官的人家争。买的时候,嘱咐屠杀的人,(我)买点羊脊背上的骨头就行。骨头之间也有少许肉,熟了趁热漉干,不趁热水就不干。泡在酒里,撒上一点盐烤,等稍微有些焦了吃。整天(从中)挑取,在骨头缝之间得一两肉。心里很高兴,像吃了蟹螯。大概几天就吃一顿,觉得(对自己身子)很有益处。子由多年吃富贵大户的厨房,吃的(大都)是肉类食品,这辈子没有吃骨头的经历,又哪里知道这其中的滋味呢?嬉笑地写在纸上寄(送)给你,虽然是玩笑话,但实际上也是可以实行可以使用的办法。可是这么说,那些狗(指当权者)都不高兴了。版块三、行有所成(45分)15. 根据下面对话,代小温拟写一则通知。(只写正文,不超过80字)小温:班长,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开馆了,不少同学想去看看,要不周六我们班的实践活动安排去参观?班长:好啊。听说里面不仅有特色展品,还结合高科技手段、声光电技术立体地向观者细述千年龙舟文化。小温:是啊,还能去龙舟运动中心打卡!班长:那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小温:上午8:00怎么样?在学校门口集合。班长:好的,那写通知和报名统计的事就麻烦你了。【答案】示例:本周班级组织实践活动,参观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及龙舟运动中心,请想有意参加者先到本人处报名,周六上午8点整在学校门口集中出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通知的拟写。根据题干要求,从对话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只写正文部分。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 ”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有的在“通知”前面写上发通知的单位名称,还有的写上 通知的主要内容。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 ,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 、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 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写通知一般采用条款式行文,可以简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了然,便于遵照执行。根据段“班长,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开馆了,不少同学想去看看,要不周六我们班的实践活动安排去参观”和段“是啊,还能去龙舟运动中心打卡”可知,本次活动的活动时间、目的和主题分别是:本周六;实践活动和参观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和龙舟运动中心;根据段“上午8:00怎么样?在学校门口集合”可知,具体时间是:8:00;集合地点是:学校门口。根据段“那写通知和报名统计的事就麻烦你了”可知,组织者是自己。示例:班委会决定,本周末组织一次游学实践活动,前往温州参观龙舟文化博物馆和龙舟运动中心,请有意参加本次活动的找本人报名登记,并记住周六上午8点整在学校门口集中出发。16. 现代诗人汪国真说: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行走旅途中,我们会见到许多风景,会遇到许多人,听到许多故事,生发许多感触、思考,就这样,慢慢学会长大。你在“游学”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遇到了哪些特别的人?或是见到了怎样难忘的风景?或是在某一时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小温邀请你一起向学校“我的暑假生活”专栏投稿。写作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答案】例文: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出游窗外,微风轻拂、凉爽宜人,而我的心却如同揉捏千百遍的白纸,皱巴巴的,舒展不开。在接连几场考试中,我的成绩与我的付出不成正比,那些在酷暑中拼搏的日子都化作了云烟,让我失去了自信。为了让我放松心情,我们一家人决定去大草原看日出。经过漫长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草原。第二天凌晨,我们便出发了。蒙古包外还是漆黑一片,太阳躲了起来,不肯太早露面。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我们决定爬到山坡上迎接朝阳。山坡上没有阶梯,脚下的泥土混着清晨的露水,有些泥泞。脚踏上去,吱吱作响。没过多久,我便觉得累了,双腿开始使不出力。抬眼看去,弟弟在前面打着手电开路。“姐,快点!别掉队!”他的声音就像他的手一样有力,催促着我不断前行。 终于到山顶了,我长舒一口气。天色开始有点微光了,昏暗中,山顶没什么景致可言,只有一棵不起眼的小树迎着风。我扶着这棵树稍作休息,心想:“长在这无人问津的地方,生命有什么意思呢?”可是这棵树好像不这样想,它坦然自若地生长着,枝头的叶片微微摇动。东边渐渐开始发亮,先是鱼肚白,再泛起红光,接着好像打翻了调色盘一样,泼洒出漫天的霞光。弟弟的欢呼声在耳边回响:“日出!日出!太阳出来啦!”我激动地望着远方,看着金光刺破云层,把夜的幕布一把掀开。 原本无尽的黑暗与沉默都被这生机勃勃的光辉撞破,我的心也一片欢腾。再看那光辉下的小树,它也昂着头,不卑不亢,面向着充满希望的东方。我终于明白,人生如爬上一个个小小的山坡,如在逆境中生长的小树,如冲破黑夜束缚的磅礴日出……而你只有爬上小山坡,才会拥有翻越大山的勇气;你只有逆风而行,方能知道自己勇于挑战的潜能;你只有冲破困难和恐惧、战胜挫折与孤独,才会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彰显万丈光芒! 而现在,考试受挫又怕什么?在人生的征途中,有太多的黑夜与逆境需要独自度过。纵使黑夜漫漫,人生也一定要有迎接朝晖的信仰、勇气和希望。 毕竟,面对朝阳,自当生机勃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根据题干“你在“游学”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遇到了哪些特别的人?或是见到了怎样难忘的风景?或是在某一时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可知要求写成记叙文或游记。联系材料“其实,行走在背着背包的路上,我们会看到许多人,听到许多故事,见到许多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可知,是本题要求写一写旅行过程中发生的事,可以写旅途中温暖人心的事,如女孩卖画改善家庭条件,游客帮助小孩子找到家长等等;可以刻画令人敬佩的人,如:敢于承担责任的小男孩,虽然贫苦但是不接受施舍的老人,等等;可以描绘触动自己的风景,等等。可围绕“由景引发的人生的感悟,善良,感动”等方向立意。 二.选材构思。从小到大,我们游览过不少名胜,观赏过不少风景,但是想让文章引人入胜,就必须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景物本无情感,而人的情感却是十分丰富的:喜悦、哀伤、忧愁、恐惧、愤怒……带着不同的情感去观察事物、景象,所观察的事物、景象就必然会带上不同的情感。开篇可写要去旅行的原因,如:父母带自己散心,缓解考试压力;开拓视野;去接触社会,等等。接下来,记叙在旅途中发生的故事,或者看到景色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结尾表述旅途中的感悟,体现自身成长或是对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等等来深化中心。如写游记。写作时,应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处景点,紧扣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如选择西湖,应紧扣其景色的婉约来描写。选择京杭大运河,应紧扣其历史的沧桑来描写。选择杭州的灵陷寺,应紧扣其神话色彩来描写……写作顺序应为空间顺序,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把某一种景点的景色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一处景点可能会有多处景观,所以写作时,还要注意选材的详略。对于能体现某一景点特色的景观应重点描述,其他的则可以略写。还需要注意的是,写作时,不能只限于写景,还应在写景中表达自己对景色的热爱与赞美和从景色中生发出的感慨,如果能升华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就更好了。 文章内容主要以描写和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适当引用一些古诗文和故事,让你的游记更有吸引力。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