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知识通关宝典

2023-10-28·9页·1.9 M

1

高中地理必掌握的地理规律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

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

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

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

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小。

2.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

(1)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

快。

(2)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

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节气

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分

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夏至

9月23日前后赤道秋分

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冬至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1)正午太阳髙度的纬度变化

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同一天,太阳高

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当太阳直射点在某地时,该地正午太阳高

度就最大。当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减小。正午

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3

(2)纬度分布规律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同

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

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玮度的夜长相等。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

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

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3)极圈内的昼与夜极圈内因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并不都是

24小时,纬度越高,昼夜更替的周期越长,极点附近为一年。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远日

点附近较慢,在近日点附近较快,所以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比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要多;

相反,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比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要多。

5.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北半球)

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度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且由赤道向两极,

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相间分布。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各气

压带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杜,副极地低气压带

——60,极地高气压带——90。移动规律

时间半球季节气压带、风带

北半球冬季

1月南移

南半球夏季

北半球夏季

7月北移

南半球冬季

6.“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

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4

(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春末(5月)“副高”位于15N—20N—“雨带”位于

华南(南岭)地区;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

N

地区直至日本;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

地区;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3)影响:“副高”强或

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

7.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雨带名气压带或风带

年降水量大气环流状况降水类型

称位置

赤道多2000毫米左全年以上

赤道低气压带多对流雨

雨带右升气流为主

降水少,尤其是大陆西岸

副热带不超过500毫副热带高气压以下沉气流为和内部;但大陆东岸季风

少雨带米带主区和台风影响地区降水

较多

西风带和副

温带多500—100锋面、气旋多锋面雨、气旋雨,大陆

极地低气压

雨带0毫米活动频繁东岸还受夏季风影响

极地少不超过300毫全年盛行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降水少

雨带米气流

8.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无论南、北半球,还是冬、夏季节,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向高

相似性

纬度递减

半球北半球等温线较为弯曲

差异南半球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比较广

海陆海洋1月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差异陆地1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7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差大洋大洋中部等温线较边缘地区平直

异差异大洋边缘等温线较大洋中部弯曲,原因是受寒、暖流影响

性大陆平地等温线较山区平直

差异山地等温线较为弯曲且复杂,因地势变化而变化

南、北半球等温线均较密集,即北半球1月(冬季)等温线

冬季

冬夏较7月(夏季)密,南半球7月等温线较1月密

差异

夏季南、北半球等温线均较稀疏

5

9.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北纬35—55大陆东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温带海洋性气南北纬40一60大陆

热带草原气候

之间候西部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温带大陆性气南北纬40一60大陆

热带沙漠气候

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候内部

10N至北回归线之间大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季风气候50N—70N大陆

陆东部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

亚热带季风气候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

南北纬30—40大陆西

地中海气候冰原气候极地附近

10.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规律

(2)空间分布规律

6

11.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名称分布组成特点

北(半球)顺(时

以副热带海区热带、副热带针)南(半球)

为中心的大洋海区(南北纬逆(时针)东

环流5—45)(侧)寒西(侧)

北半球中高纬

以副极地海区逆时针环流东

度海区(北

为中心的大洋(侧)暖西(侧)

纬45—7

环流寒

0)

环球性的西风南纬40附近

绕纬线圈环流

漂流的海域

季风环流北印度洋海域夏顺冬逆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成因

(1)地带性分异规律

主要影响因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分布特点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7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

水分海陆分布

异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2)地带性分异的成因

在山区,地表

景观(如植被、土壤等)随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是因为气温和降水往往随

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发育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山体所在的纬度、

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的坡向等。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3)主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理想状态下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

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汽,秘鲁寒流降温减湿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

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

深入内陆阔叶林带(东)

沙漠)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坡,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

热带稀树草原带

雨林带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

温暖湿润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

热带稀树草原带

林带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

亚寒带针叶林带洋,没有陆地分布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温带荒漠带

或地下水丰富

13.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区原因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社会因素

东亚南亚

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地区社会因素商

人口稠密地区

西欧贸活动频繁、经济发达经济因素重要的

工业地带、金融贸易发达经济因素

美国东北部当今世界经济、金融中心经济因素

高山、高原和高纬地区寒冷

人口稀少区热带、温带荒漠区干旱自然因素

热带雨林区湿热

8

14.世界工业分布演变规律

煤铁复合型临海型临空型

出现时间近代二战以后新技术革命后

人才(知识和技

超级油轮、集装箱、巨

技术条件蒸汽动力、电力术)、现代化交通运

型运输船

输技术

邻近煤、铁等自然资源

海港、河港附近兴建大高速公路沿线、飞机场

工业布局丰富地区兴建钢铁工

型联合企业周围兴建电子工业

美国五大湖地区的宾日本濑户内海的福美国的“硅谷”、日本

举例夕法尼亚州、德国鲁尔山、意大利南部海港的“硅岛”、德国的慕

区塔兰托尼黑、英国的苏格兰

15.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影响

(1)一般规律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

和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二是国际产业转

移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

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转移,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压缩或淘汰产业,发展

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业。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

产业转移的转入国依靠的主要是低成本竞争力,而发达国家则投资于新产品研发。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表现具体内容

促进区域产如台商大举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

业结构调整展,促进了大陆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区域产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

业分工与合作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还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

改变了区域地理

散,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接受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

环境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

改变劳动力就业

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

的分布

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轻就业压力

9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