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 学年高三上学期1 月月考
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
息相关。约 6500 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
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
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地壳厚度可达 80 千米。其环境
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 14 座 8000 米
级山峰、绝大多数的 7000 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 50006000 米级山峰。
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 5 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
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
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
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 10002000 米的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三
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 500 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
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
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
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
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
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 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
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
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 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
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 30附近的中国
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
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
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
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
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
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
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 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
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
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
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
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
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 400 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
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
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
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
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
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 4
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 4.4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 80%以上。青藏
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
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
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
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
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
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
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
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
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
生机。2010 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
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
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
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
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
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 260 万年前,大冰
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
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
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
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 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
物多样性的基石。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
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
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 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
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
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 4 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
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 4.4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 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
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
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
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
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
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本文谈到了大碰撞对中国哪几个方面的影响,请简要概括出这几个方面。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 16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奇人胡惟丏
格非
我们班,有一个名叫胡惟丏的奇人。他的年龄比我们大个四五岁,落
拓不羁,一副名士派头。“丏”这个字不算冷僻,但老师在点名时常将它读
成“丐”,从而引发哄堂大笑,因此,尽管这个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但
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他的存在。由于早早白了头发,班上的女生都叫他白头
翁。他听说后似乎也不以为意,用《列子》中“不斑白,不知道”一类的古
训来自我解嘲。
我们刚进大学那会儿,七七、七八级的同学尚未离校。这些年龄比我
们大上一倍的大哥、大嫂们,非常擅长用傲慢和自负来打击我们脆弱的自信,
他们常常主动造访我们的寝室,不无戏谑地拨弄我们的脑袋,并亲热地称呼
我们为“小赤佬”。从他们口中蹦出来的名词术语,没有一个是我们能够明
白的:什么普鲁塔克呀,奥伏赫变呀,再有,就是什么“美是没有目的的,
却是符合目的性的”等一类谁也听不懂的鬼话。他们大多插过队,当过知青。
有人在省文工团弹过琵琶,有人在木兰围场种过树,有人在青海当过兽医。
他们当然不会将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小赤铑”放在眼里。可是他们对惟丏
却另眼相看,十分敬慕,甚至多少还夹杂着一些谦卑,一度令我们大惑不解。
到了周末,高年级的同学常举办一些小型学术沙龙。由于举办者的矜
持和傲慢,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参加。为了挤进这个学术圈子,我和邓海云合
伙买了一条光荣牌香烟来贿赂主持人,才得以以一个端茶倒水的杂役名分混
迹其间。可惟丏就不一样了。他通常总是在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到场,
静静地在某个角落坐一会儿,不到结束往往就会提前离去。他来的时候有人
会给他让座,走的时候讨论甚至会暂时中断。不过他总是笑眯眯地来,笑眯
眯地离开,几乎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即便主持人出于对他的尊重,临时打断
了某位同学不得要领的长篇大论,请惟丐“发表高见”,他也总是连连摆手,
不置一词。
有一次,我记得他们是在讨论什么“双向同构”一类的问题,主持人
恳请再三,与会者热烈鼓掌,惟丏才红着脸站起身来,说了一通“胡话”。
说来也奇怪,惟丏说出的每个字、每个句子,我都能听得懂,似乎无甚高明
之处,可是把这些字句连成一大段话,我立刻就不懂了。他在说话时,眼睛
看着天花板,不时陷入停顿,有时声音低得让人听不见,大部分时间都在自
言自语。好不容易等他说完,大家面面相觑,会场里鸦雀无声,似乎大多数
人都没听懂。主持人当然是听懂了的,为了便于大家对惟丐提出的问题展开
讨论,他用自己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惟丐刚才的发言又复述了一遍。
他还没说完,惟丏就情绪激动地站了起来,突兀地打断了他的话,“话
是这么说,可我不是这个意思。”
这么一来,主持人立刻红了脸,有些下不来台。但他毕竟见多识广,
善于变通,立刻改了,将刚才那番话反过来说了一遍,希望以此来取悦对方。
不料,胡惟丏再次站起身来,急道:“是这个意思,可话却不能那么
说。”
话音刚落,大家全都笑了,主持人也只得讪讪地笑了笑,宣布散会。
从那以后,沙龙的时间、地点都改了,我们再也没有在周末的讨论会上见到
过他。
据说惟丏家学源于绩溪胡氏,母系一族则是赫赫有名的钱塘杭氏,其
学问来历斑斑可考。幼受庭训,于章、黄之学【1】多有所窥,英文、德文皆有
根底,加之博闻强记、过目成诵的天资,他在我们年级显得卓尔不群,就不
难理解了。曾有好事者问他的祖上与同出绩溪的胡适有什么瓜葛,惟丏也是
微微颔首,未置可否。
做学问追及祖先出身,多少有点挟古人以自重的意思,为有学之士所
不取。可当时在我们系里,确已蔚然成了风气,海云就自称是漳州邓氏。我
那时少不更事,自忖出身寒微,本想攀附一下“丹徒刘氏”,后来一查家谱,
才知道自己的祖上与写《老残游记》的刘铁云八竿子也打不着,只得悻悻作
罢。
惟丏开始还和我们一起上课,后来有些课他就不来了,最后就只剩下
一门《训诂学》,可自从唐教授不小心把“稼穑”读成“稼墙”之后,这门
课他也不来了。老师们也不以为忤,不管他缺多少课,到了期末,只要他肯
来参加考试,成绩一律全优。他每月还从《古文字诂林》编辑部领取编辑补
贴。那个年代还没什么人读研究生,不过据说汉语史专业的董教授和解教授
为了争着让惟丏给自己当助手,竟闹得形同路人,听上去颇有些夸张。
惟丏是上海本地人,平时难得一见。后来有封匿名信寄到了系主任那
里,说胡惟丏一贯孤芳自赏、目中无人,且有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云云。这
些“指控”虽说查无实据,却也迫使惟丐发生了改变。他开始频繁地在校园
里出没,头发剪短了,而且染得乌黑,像是换了一个人,不经意中还真能把
人吓一跳。他甚至还主动帮同学修改论文,介绍发表的刊物。还破例参加了
学校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居然得了个链球第四。班长王燕组织了一次郊
游,惟丏不仅欣然参加,并且在大家的怂恿下高歌一曲。不过,他唱得实在
不怎么样,我们班的女生笑得差点昏死过去。
可惜惟丏还是那个惟丏,从第二个学年的下半学期开始,一连几个月
都见不到他的人影。久而久之,我们只有在图书馆的借书卡上发现他的名字
时,才会猛然想起班上还有这么一个人。
我曾写过一篇小说,苦于没人指导,就通过《古文字诂林》编辑部的
一位老师转给了惟丏。过了差不多三个月,稿件再次通过那位老师回到了我
的手中。几乎所有的错别字他都替我改正了,可对于这篇习作的评价只有短
短的四个字:过犹不及。
邓海云是新晋党员,辅导员让他代表全系毕业生在大会上做一个发言。
邓海云用一个月准备了发言稿,披露了他是如何从一名绝望而虚无的存在主
义信徒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这篇报告全文分三次发表于
校刊上。
不久以后,他就收到了惟丏给他寄来的绝交信。知道内情的同学介绍
说,这封信的措辞出人意料的严厉。大致的意思是说,邓海云这样无法连续
思考六十秒以上的人,既不懂存在主义,也不懂马克思主义……
毕业前夕,系里的三位主任轮番出面请惟丏吃饭,劝他留校任教,可
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后来,辅导员谈起他来,语调已隐约有些
不悦:他这个人,学问没得说,就是做人爱钻牛角尖。难道他就不知道大观
园中也有“过洁世同嫌”这样的告诫吗……
(取材于格非小说)
注释:【1】章、黄之学:国学家章炳麟、黄侃所创的语言文字学流派。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一个端茶倒水的杂役名分混迹其间 混迹:挤进学术圈子
B.某位同学不得要领的长篇大论 不得要领:重点不明确、不突出
C.惟丏也是微微颔首,未置可否 未置可否:不明确表示同意与否
D.披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披露:有意地表露
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我”的视角,用近夸张的情节,塑造了同学胡惟丏的奇特形
象,语言典雅而不失幽默。
B.那些满口名词术语、经历丰富、傲慢自负的学长们对我们这些“小赤佬”
极尽嘲讽,对胡惟丏却另眼相看。
C.匿名信事件迫使胡惟丐向现实妥协,他努力使自己融入周边的世界,
但这显然与他的性情不相一致。
D.从胡惟丏对邓海云的评价可以看出,他认为海云自我标榜、捞取政治
资本的行为可鄙,因此断然绝交。
8.奇人胡惟丏之“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9.“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红楼梦曲”之《世难
容》,意思是太过高洁容易被世人妒忌嫌弃。你是否认同这频点?请结合阅
读积累或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
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
“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
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
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
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
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佧之者,还赐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
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
人争趋之。于是玫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
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 。及与秦人战,
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娃,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
此?”王曰:“为其有所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
人这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予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
君上之于民乎!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
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罚严而必 必:坚决
B.比降北之罪 北:北方
C.被濡衣而走火者 被:能“披”,穿着
D.韩昭侯使人藏弊裤 弊:旧的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赏厚而信 某所,而母立于兹
B.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故乡人号之“驼”
C.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 得双石于潭上
D.以人之善战射也 但以刘日薄西山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
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B.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
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C.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
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D.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
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13.下列对文中相差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dn),古代计量单位,1 石约等于 1 担(即 10 斗),古代常用容
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
通。
B.菽(sh),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菽为“五谷之一”,五
谷:通常指稷、粟、米、秫、菽。
C.“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操作身体。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
规格、时间等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即“五服”。
D.“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西。“为之式”意为“凭轼向
它(蛙)致敬”。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
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B.李悝想要人们善于射箭,让人们射箭来决断诉讼,中靶子就胜诉,不
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
使秦军大败。
C.韩昭侯收藏破旧裤子,侍从批评他不仁,连破旧的裤子也不舍不得赏
赐给身边的人,昭侯说了理由为自己开脱。此例与前面的那些事例形成
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D.选段运用举例论证,“奖赏优厚而守信用”,民众就会“唯命是听”。例
如用吴起奖励搬车辕的人、宋都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而亡等事例来论证。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