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汪晨 审题人:蔡志方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世界 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而且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三大地区。如同人类的起源有非
洲起源(单一起源)和多地区起源假说一样,为全球大半数人口提供主食的水稻也有一次起源(单一起
源,single-origin)假说和多次起源(multiple-origin)假说。
水稻的一次起源假说源自 2011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Barbara A.Schaal)和纽约大学的迈
克尔普鲁加南(Michael D Purugganan)发表的论文。他们认为,水稻的驯化只有一次,并非两个亚种各
自独立驯化。他们采用分子生物学证据分析和估计法,认为水稻的起源约在 8200—13500 年前,起源地是
在中国的长江流域。
这个水稻的一次起源假说一方面与已知的考古数据有一致的地方,但是仅凭分子生物学证据也还不足
以充分证明水稻的起源和历史。当然,水稻一次起源假说与考古发现中找到的植硅体可以相互佐证。植硅
体是硅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颗粒,由于性质比有机物稳定,可以在地层中被长期保存。在中国
的长江流域,如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和浙江省龙游
县的荷花山遗址,都发现了超过 1 万年的水稻植硅体,这表明水稻确实是在 1 万年前左右开始在中国长江
中下游流域首先栽培的。
但是,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亚种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地理区域,粳稻起源于中国的普通
野生稻,而籼稻则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但是,第一种籼稻应是由粳稻和野生
稻杂交培育而成的。此后,这个杂交种传到东南亚、南亚,这些地方的农民栽培出了适应当地环境的多种
品种,由此产生了独特的籼稻。因此,今天亚洲稻(又称水稻,Oryza sativa L)包括粳稻(Japonica)和
籼稻(Indica)两个主要亚种。
现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校的联合团
队在 2023 年 8 月的《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再次证明水稻是多次起源。
研究人员基于 1578 份水稻和野生稻样本的重测序数据,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驯化基因的起源,由
此推断水稻的野生祖先和起源地点。首先,该项研究确认了水稻包括印度型(indica,籼稻)、澳洲型
(aus)、孟加拉国型(rayada)、香稻(aromatic)、温带粳稻(temperate japonica)和爪哇型(tropical
japonica)6 个品种群,还有两种野生稻存在 4 个遗传组分(Ruf1、Ruf2、Nivl 和 Niv2)。在此基础上通过全
第1页/共10页
基因组扫描,发现 993 个在籼稻和粳稻中同时受到选择的基因(驯化基因),其中 80%来自中国的普通野生
稻,其余 20%起源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尼瓦拉野生稻。
这些驯化基因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持续的亚种间基因缓慢地相互渗透。因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
中融合到了整个水稻的基因库。同时,深入研究 36 个知名驯化基因并进行单倍型网络分析发现,中国南
部和印度北部为水稻的两个主要驯化中心,东南亚以及印度南部可能是水稻的次级驯化地区。
这也意味着,水稻首先是在中国长江流域栽培的,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成为水稻的两个主要驯化中
心,东南亚和印度南部可能成为水稻再次一级驯化地区。因此,水稻是在不同地方有多次起源或驯化的。
之前也有一些研究提出,水稻具有多次起源或驯化。2019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利用植硅体分析法对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沉积物进行研究,
现场随机取样采集了多个地层的沉积样品。研究结果显示,在距今 7300 年到 6800 年之间的时期,黍与水
稻已同时出现于该遗址,而且水稻在其农作物组成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黍的比重相对较低。植硅体
形态分析更是显示,双墩遗址的水稻是处于驯化阶段的原始粳型栽培稻,其驯化水平明显高于邻近的江苏
顺山集遗址发现的距今 8500 年到 7500 年之间的水稻驯化水平。研究人员根据这一结果认为淮河流域也是
中国水稻演化的重要区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独立的驯化过程。这也意味着,淮河流域可能是中国水稻
的另一个起源地,从而证明水稻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多次起源或驯化的。
不过,生物演化的起源和历程不只需要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追踪,还需要化石的佐证。对于水稻,化
石主要是指植硅体。在植硅体的形成过程中,会封存一些植物细胞中原有的有机碳,其含量可以达到植硅
体重量的 0.3%—6%。这首先可以用来进行碳十四测年,以鉴定时间。其次,稻属植物特有的植硅体有水稻
扇形、双峰形和并排哑铃形三种。中国研究人员早就发现,水稻扇形体边缘鱼鳞状纹饰的数量可以被用于
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野生稻中水稻扇形体鱼鳞状纹饰的数量大于等于 9 的比例大致在 17%,而驯化稻中
的比例则在 63%左右。另一方面,化石方面的证据还可以看稻粒与茎秆的连接部位的小穗轴,小穗轴光滑
表明是自然脱落的野生稻,如果有拉扯形成的断裂,则表明是驯化稻。但是这样的化石极少见,因此主要
还是从植硅体角度来区分驯化稻和野生稻。
总之,水稻是多次起源的观点已有多方面的证明,但还缺乏类似区分野生稻还是驯化稻那样的植硅体
化石证据。因此,水稻的多次起源假说还需要其他研究来进一步佐证。
(摘编自张田勘《水稻起源揭秘》)
1. 下列关于水稻植硅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硅体不同于种子等大化石,它是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的硅质颗粒。
B. 和植物种子中的有机物相比,植硅体更容易在地层中被长久保存下来。
C. 利用植硅体封存的植物细胞中原有的有机碳,可以帮助鉴定时间。
第2页/共 10页
D. 水稻植硅体目前只能被用来区分驯化稻和野生稻。
2. 根据行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世界 90%以上的稻米产于亚洲,这为单一起源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B. 芭芭拉沙尔和迈克尔普鲁加南的观点是建立在长江流域大量遗址中发现了水稻植硅体的基础上
的。
C. 化石对生物演化的起源和历程的佐证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稻的多次起源假说目前一直无法直接定
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与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有关。
D. 最新的研究借助稻样本的基因组分析,发现了驯化基因的源头占比,从而判断出水稻的主要驯化中心
与次级驯化地区,水稻的单一起源假说也因此被推翻。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论据支持水稻多次起源假说的一项是( )
A. 20 世纪初的 苏联学者瓦维洛夫认为“栽培作物的起源地应该在现存的栽培品种和近缘野生种基因多样
性最高的区域”。
B. 中国学者丁颖先生 1926 年在广州郊外发现野生稻,随后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
了水稻遗存。
C. 对 36 个知名驯化基因进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为水稻的两个主要驯化中心,东
南亚以及印度南部可能是水稻的次级驯化地区。
D. 吕厚远研究团队研究表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开始驯化的时间对应了 1 万年前后东亚季风开始增
强,气候逐渐变暖、变湿的气候环境背景。
4. 下列有关文章倒数第二段内容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倒数第二段论述了“这样的化石极少见,因此主要还是从植硅体角度来区分驯化稻和野生稻”的观
点。
B. 先提出化石佐证对生物演化的起源和历程的重要意义,然后从植硅体和整体化石两个方面论证了化石
的作用。
C. 论证植硅体的作用,用了“首先”“其次”等词语;从植硅体的作用到整体化石的作用,用“另一方
面”切入。
D. 用直观的数字和“还”“主要”“左右”等词语,体现语言的精确性和论述的严谨性。
5. 选文是如何来证明水稻可能具有多次起源或驯化的?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第3页/共 10页
路遥
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
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
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就当农民,这没有
什么好说的。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用双手劳动来生活吗?他,农民孙玉厚的儿子,继承父业也可
以说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但他不能排除自己的苦恼。
这些苦恼首先发自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
是的,他很快就满二十二岁-这个年龄,对于农村青年来说,已经完全可以独当门户了。
可是,他现在仍像一个不成事的孩子一样生活在一大家人之中。父母亲和大哥是主事人,他只是在他
们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作为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尊严的人,孙少平在心灵深处感到痛
苦。这决不是说他想在家里“掌权”。不,在这一大家人中,父亲和大哥当然应该是当家人。说实话,即
使现在让他来主持这个“集体”,他也干不了……
由此看来,他无法从这个现实中挣脱。
但他的确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啊!这并不是说他奢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哪怕比当
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
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
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按说,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眼下这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劲,哪怕纯粹在土
地上刨挖,也能过好光景。更何况,像他们家现在还有能力办起一个烧砖窑,那前程不用说大有奔头。发
家致富,这是所有农民现在的生活主题。只要有吃,有穿,有钱花,身体安康,儿女双全,人活一世再还
要求什么呢?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
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得太多了,思考得太多了,因
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既然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的苦恼,少平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苦恼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他尽量要求
自己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一切。
毫无疑问,对孙少平来说,在学校教书和在山里劳动,这差别还是很大的。当教师不必忍受体力劳动
的熬苦,而且还有时间读书看报——虽说身在双水村,但他的精神可以自由地生活在一个广大的天地里。
如今,从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没有什么消闲的时光看任何书报了。一整天在山里挣命,肉体的熬苦使
第4页/共 10页
精神时常处于麻痹状态——有时干脆把思维完全“关闭”了。晚上回到家里,惟一的向往就是倒在土炕上
睡觉,连胡思乱想的工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
是无法言语的。
这些也倒罢了。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很羡慕村中那些单身
独户的年轻庄稼人,要累就累得半死不活,毕了,无论赶集上会,还是干别的什么,都由自己支配。这一
切他都不能。理性约束着他,使他不能让父亲和哥哥对他的行为失望。他尽量做得让他们满意;即使受点
委屈,也要竭力克制,使自己服从这个大家庭的总体生活。农村的家庭也是一部复杂机器啊!
他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
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野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哏哏地跳动。这样的时
候,他记忆的风帆会反复驶进往日的岁月。石圪节中学、原西县高中……尽管那时饥肠辘辘,有无数的愁
苦,但现在想起来,那倒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妙的时光。他也不时地想起高中时班上的同学们:金波、
顾养民、郝红梅、田晓霞……眼下,这些人都各走了各的路。金波正在黄原跟他父亲学开汽车。红梅和他
一样,回村后当了小学教师,听说现在仍然当着。顾养民和田晓霞如同学们预料的那样,去年秋天都考上
了大学。养民如愿地考进了省医学院,晓霞进了黄原师专中文系。
他一个人独处这天老地荒的山野,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
生活一辈子!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
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都将无比艰难;他赤手
空拳,无异于一丛飘蓬。
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生活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总不要自
己操心;再说,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的关怀和照料。倘若流落在他乡异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保
障,得靠自己一个人去对付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了……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
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他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似的颤抖。他意识到,要
走就得赶快走!要不,他就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
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
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山”上!
不管怎样,他是非走不可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个大家庭中,父母亲和大哥是主事人,而孙少平只是在他们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
对此他心生不满。
B. 对孙少平来说,相比于在山里劳动,他更愿意在学校教书,因为他忍受不了体力劳动的熬苦,而教书
第5页/共 10页
有时间读书看报。
C. 孙少平很羡慕村中那些单身独户的年轻庄稼人能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行为却受到父亲和哥哥的严
格管束,不自由。
D. 孙少平面临着留在家里还是走出去的人生抉择,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他最终选择了趁年轻勇敢
去追寻自己的梦。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少平的同学们各自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他却被困在农村做着他并不喜欢的事,对比叙述中写出了他
走出去的强烈愿望。
B. 小说刻画孙少平这个人物时重视外在的肖像描写和内在的心理描写,农村知识青年孙少平的困境也是
一代青年人的困境。
C. 小说善用反语的形式表达对主人公的评价,如“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
大世界”,明贬实褒。
D. 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牵动人心的情节,但平实质朴又饱含感情的文字使文章充满了一种感染人心的力
量,深深吸引着读者。
8. 让孙少平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
9. 小说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自由切换,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
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
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
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
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
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
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
第6页/共 10页
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
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
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
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
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监苟者 A 因循之弊 B 明诏 C 大臣 D 为之 E 以渐 F 期合 G 于当世之变。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撰写,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意思不相同。
B. “能以辩博济其说”与《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中的“以”意思相同。
C.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 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和五谷
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 然,对的,与《答司马谏议书》“何为而不汹汹然”中的“然”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下笔如飞,完成后常令读者叹服;其议论高深新
奇,善于用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
B. 宋神宗肯定了王安石以改变风俗、建立法度作为其施政之先的观点,并设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
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C. 王安石指出,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改革就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完全
因为可用之人太少,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
D. 王安石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苏轼评价他是熙宁年
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
13.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2)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14. 苏轼认为皇帝对王安石“信任之笃”,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第7页/共 10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
氛。麒阁:也称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像于阁
上,以表扬其功绩。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生动的比喻写战马如暴风一样呼啸而出,实则以“马壮”写“兵强”,“鸣鞭”则表现将士们斗
志昂扬。
B. “汉月”指朝廷,“天骄”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省去了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笔法
洗练。
C. “阵解”与“营空”对偶,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尽”和“消”描绘了战事的惨烈和唐军
的英勇。
D. 本诗前六句讲述战争的经过,最后一句发出感慨。全诗结构新颖,叙事清晰明快,笔力雄健而独具匠
心。
16. 清人王琦云:“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多风”意为多种
情感态度,试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极具辩证思维,而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思”作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2)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视听结合,指明了时节和环
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
(3)小明在学习古诗文时发现,“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
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第8页/共 10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在排练室里领舞《奔腾》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
姜铁红尽管当天只是日常穿着,将这段蒙古族舞蹈跳得潇洒恣意、韵味悠长。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
这个经典舞蹈第五代领舞的姜铁红并非蒙古族人,而是朝鲜族人,编创这段舞蹈的马跃教授则是回族人,
多民族文化交融,结下艺术硕果,展现经久不衰的魅力,将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广泛交流。
近期,走红的还有反映哈萨克族生活和文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剧中的广袤草原深处,繁花盛
开,仿佛哈萨克族人民的欢歌。《我的阿勒泰》选择告别横店和绿幕,侧耳倾听哈萨克族人民的心声和思
考,认真书写他们对自然、生活与生命的敬畏、热爱与深情告白,成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各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枝繁
叶茂,才更显主干生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
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 A ,映照着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
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工作落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多民族
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在云南昆明盛高大城社区,汉、回、彝、
白等 20 多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在一起,每年邻里百家宴、火把节、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让人
B ,邻里亲如一家。可见,社区是增情谊、促团结的有效物理空间,更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沃土,也应看到,如今各族群众对信息的交流、对文化的体验,很多都是在网络空间完成的。这启示我
们,(乙),让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
整,使用比喻;表达贴切、流畅。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__ B:________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
(1)序号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甲:
第9页/共 10页
乙:
22. 当今社会文化发展日趋复杂,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加深,阅读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民族文化发
展,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要求使用两句包含假设关系的 句子说明你的观点,表达简洁流畅。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美国籍犹太裔物理学家、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
平坦的路好走,但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
——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钱玄同
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