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16 题共计 48 分)
1. 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
方国联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
的疆土与万民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B. 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
C. 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D. 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
2. 下面是春秋时期三位思想家的部分经济思想观点。据此可知,他们都认为( )
人
观点
物
子 主张官府采取“市不豫(干预)价”的政策,反对西周以来官府设“贾
产 师”监管价格的做法
计
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
然
子
“何以玉贵而石贱,因为玉少而石多”,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观点
贡
A. 官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B. 商品价值的调节具有自觉性
C. 应避免物价的 长期涨跌波动 D. “工商食官”的制度应被废止
3. 西汉初年,全国共有 60 多个郡,受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 15 个郡,其余均为异姓诸侯王占据。汉高祖剪
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后,同姓王占据 35 个郡。到汉武帝时期,通过开疆拓土、实行“推恩令”“酎金
夺爵”等举措,全国达到 110个郡国,均处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上述变化( )
A. 提高了地方郡守的权威性 B. 增强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
C. 加强了行政运作的 合理性 D. 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开放性
4. 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随军出征,
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
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
第1页/共6页
A. 客观上减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B. 推动了雇佣关系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C.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 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5. 汉晋时期流行数百年的单名传统,在东晋以后双名逐渐增多,“单名+之”是一种常见的姓名构成方
式,如数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等。“之”字入名是天师道徒的习惯,
同样带有宗教性质的“昙”、“灵”、“僧”等虚字也大量成为人名的用字。这一现象( )
A. 受到南北民族交融的影响 B. 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 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 体现佛教盛行后的本土化
6.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开始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废止三司使,共有 89 人担任三司使,任命
96 次,任期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 )
A. 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B. 官僚机构较为庞杂
C. 财权仍由皇帝掌控 D. 宰相权力日益分散
7.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
《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 B. 重文轻武远离政治险恶
C. 经世致用思潮惠及生灵 D. 格物致知时代精神探求
8. 雍正年间,有秘密奏事权的 官员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上
报”,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材料表明,“秘密奏事权”的实行( )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A. B. C. D.
9. 徐光启指出,对待西学“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但又认为“会通西学”“岂非
礼失而求之野乎”。康熙是“西学东源”说的滥觞者,其逻辑起点是“中学优胜论”,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
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 )
第2页/共6页
A. 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 B. 开阔了士人群体的视野
C. 增强了民族自尊与自信 D. 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瓦解
10.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史地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
边域考》、沈垚的《钦定回疆则例》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 )
A. 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 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
C. 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 忧患意识 D. 受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直接影响
11. 1863 年,曾国藩从安庆沿江东下到南京,沿途做了一番考察,在其《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中记载
道:“今则民闻贼至,痛憾椎心,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贼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实处必穷
之道,岂有能久之理。”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清军劫掠致使民众困顿 B. 太平天国面临经济困局
C. 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动摇 D. 民众迁徙影响经济发展
12. 1904 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
1920 年,战后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
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
A. 民族意识的开始觉醒 B.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C. 维新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13.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列强看来,与其等着一味守旧的清政府最终被革命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实行改
革以保持甚至扩大它们在华的既得利益。正是基于此,清末新政出现了。按该学者理解( )
A. 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 新政具有民族救亡的色彩
C. 改革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D. 清末新政顺应了历史潮流
14. 中共“一大”文献载:“为了把好的 可靠的同志吸收进来,决定接受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
查。”“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
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
立之初就( )
A. 强调党员注重自身修养 B. 坚定反帝反封建的信念
C. 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D. 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5. 近代中国长期以白银为主要计价单位,但国际市场的银行却极不稳定。如图是学者郑友揆(中国的对
外贸易和工业发展 1840-1948)对 1890-1936 年国际银价、汇率及国外物价指数走势的分析。这种银价的
波动( )
第3页/共6页
国际银价、汇率及国外物价指数的长期走势
注:白银在国外的购买力=美国批发物价指数/银价指数指数均以 1926 年为 100
A. 整体上有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导致中国的民族工业长期缺乏资本支撑
C. 加速了欧美国家金本位体制的崩溃 D. 便利了列强卷土重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16. 1941 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写道:“本党愿与各党各派以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在候选
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 1/3,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
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 2/3 为党外人士担任,共
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边区
A. 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17 题 19 分,18 题 21 分,19 题 12 分,总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原水利技术首先在汉军的军事要塞以及随后的屯田点被引入。
《水经注》记述了敦煌人索劢率领酒泉、敦煌兵士千人到楼兰屯田,兴修水利的事迹:“敦煌索劢,字彦
义,有才略……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横断注滨河(注:筑坝断河)。河断之日,水奋
势激,波陵冒堤。……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讙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
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
材料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于 1964 年对米兰绿洲行进勘查规划中发现了米兰(西域楼兰古国)
汉代水利工程遗址。自米兰河故道发现了古城堡干渠,进而追踪发现 7 条大型支渠,均匀地分布和控制着
整个古城地区。干渠全长 8.5 公里,渠身一般宽 10~20 米,渠高 3~10 米。支渠总长 28.4 公里,渠身一般
口宽 3~5 米,渠高 2~4 米。渠槽微成洼曲,小的斗、农、毛渠面积,阡陌纵横,密布于各支渠间的灌溉面
积上。估计古城灌区控制面积达 4.5 万亩,其中曾经从事于农耕的土地约 1.7 万亩。
第4页/共6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晓云《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原水利技术传入西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水经注》的记载、米兰汉代水利工程遗址的史料价值。
(3)如果想证明汉代向西域传播的水利技术来自中原,而非当地的原创或传统,可以从哪些方向研究?
请简要写出研究思路。(要求:研究思路紧扣研究问题进行说明,写出相应的研究措施,表达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景德四年(公元 1007 年),绩溪人胡忠在徽州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桂枝书院。此后,这种
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就扎根于徽州大地,至 1906 年各书院均改办学堂为止,前后延续了九百
年。徽州书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地方官员牵头,民间助资兴建;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
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由讲学者本人或其弟子所创办
的书院。其中以歙县紫阳书院最为著名,自 1246 年创建以来,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徽州书院以儒家
经义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讲授重点为四书、六经。书院大多宗法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采取自主钻研、相
互问答、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精华,在古徽州大地上历经几百年的传递与强化,
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传统。
——摘编自姚辉《徽州书院教育研究》
材料二:1898 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但它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
在 1902 年之后。京师大学堂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含法律学)、地理学、农学等共 10
门课程,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缩减了经学课的比重。京师大学堂中
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学堂于 1907 年成立了“博物品实习科”,教学使用的模型、标本和图画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经过十多
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直至行为方式等方面,
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培养了早期的科学人才,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在传递和运用科学知识上发挥
了先导作用。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徽州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书院教育相比,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实施的背景。
19. 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明,中国社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历史记载给晚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提供了详尽的证
据,晚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变”。换言之,晚明正处于从传统小农社会向近代多元社会的社会转型的起
点,是这一人类社会经历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之一的启动时期。我们认为,晚明整体社会变迁是社会形态转
第5页/共6页
变的开始,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围绕“晚明的转型”,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
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第6页/共6页
六安二中 2025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16 题共计 48 分)
1. 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
方国联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
的疆土与万民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B. 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
C. 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D. 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周(中国)。西周时期实施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C 项正确;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于秦汉时
期,不是西周时期,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文明的影响范围,无法得出“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
大”的结论,排除 B 项;题目中没有提到诸侯国的世袭制度,无法得出“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的结
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下面是春秋时期三位思想家的部分经济思想观点。据此可知,他们都认为( )
人
观点
物
子 主张官府采取“市不豫(干预)价”的政策,反对西周以来官府设“贾
产 师”监管价格的做法
计
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
然
子
“何以玉贵而石贱,因为玉少而石多”,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观点
贡
A. 官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B. 商品价值的调节具有自觉性
C. 应避免物价的长期涨跌波动 D. “工商食官”的制度应被废止
第1页/共 13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子产主张官府不干预价格,反对西周官府设“贾师”监管价
格的做法,体现了他认可市场自身对价格的调节作用。计然主张分析市场之供需情况,则可知物价之高
低。子贡提出物以稀为贵的观点,强调了物品的稀缺性对价格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他认为市场供需决定
商品价格。由此可见,他们都认为商品价值的调节具有自觉性,B 项正确;子产强调官府应该减少对市场
的干预,与主旨不符,排除 A 项;“避免物价的长期涨跌波动”与题干中三人的观点不符,排除 C 项;材
料未涉及工商食官制度的存废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西汉初年,全国共有 60 多个郡,受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 15 个郡,其余均为异姓诸侯王占据。汉高祖剪
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后,同姓王占据 35 个郡。到汉武帝时期,通过开疆拓土、实行“推恩令”“酎金
夺爵”等举措,全国达到 110 个郡国,均处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上述变化( )
A. 提高了地方郡守的权威性 B. 增强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
C. 加强了行政运作的合理性 D. 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开放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控制的郡国数量急剧扩大,世
袭官僚大量减少,官员流动性增强,扩大了中央政府选官的范围和方式,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促进了官
僚政治的开放性,D 项正确;增加了地方郡守的数量,不等于提高了其权威性,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不是强调西汉政权的合法性,排除 B 项;郡国数量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运作
是否合理,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 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随军出征,
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
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
A. 客观上减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B. 推动了雇佣关系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C.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 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并
第2页/共 13页
结合所学“首先除了分清楚府兵制和募兵制外,也不要把募兵制与征兵制混淆,征兵制是强制征召,募兵
制主要依靠招募志愿者。在募兵制下,国家往往会设立军队招募机构,通过广告、宣传、福利和奖励等方
式来吸引志愿者。募兵制减少了对农民的征调兵役”可得出,材料中的变化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
附关系有所减弱,A 项正确;雇佣关系产生于明代,排除 B 项;结合所学,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
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这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一个条件,
但不能直接说是募兵制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另外唐代之后的宋、
明等朝代也采用募兵制,却没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 C 项;均田制度渐趋瓦解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不
是结果,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汉晋时期流行数百年的单名传统,在东晋以后双名逐渐增多,“单名+之”是一种常见的姓名构成方
式,如数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等。“之”字入名是天师道徒的习惯,
同样带有宗教性质的“昙”、“灵”、“僧”等虚字也大量成为人名的用字。这一现象( )
A. 受到南北民族交融的影响 B. 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 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 体现佛教盛行后的本土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在东晋时期,带有宗教(道教、佛教)性的
“之”“道”“灵”“僧”等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结合魏晋时期三教并存发展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
述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据此可知,题中现象反映出传统儒学正统观念受到冲击,C 项正确;题干主旨并非民族交融,排除 A 项;
题干仅部分人名受到道教的影响,而“昙”、“灵”、“僧”等字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排除 B 项;佛教本土
化是指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等,题干仅部分人名受佛教影响,并非
佛教本土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开始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废止三司使,共有 89 人担任三司使,任命
96 次,任期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 )
第3页/共 13页
A. 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B. 官僚机构较为庞杂
C. 财权仍由皇帝掌控 D. 宰相权力日益分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三司使的任命频繁,说明三司使的权力较大,涉
及到国家的财政管理,频繁更换三司使,表明皇帝对财政权力的高度重视和控制,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在某
一官员手中。因此,北宋时期财权仍由皇帝掌控,C 项正确;频繁更换三司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皇
权,并非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的反映,排除 A 项;官僚机构较为庞杂和频繁更换三司使无关,排除 B 项;三
司使更换和宰相权力日益分散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
《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 B. 重文轻武远离政治险恶
C. 经世致用思潮惠及生灵 D. 格物致知时代精神探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据材料“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
《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和所学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
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
D 项正确;宋代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战略使士大夫积极参
与政治,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能反映以务实践行为重的经世致用思潮,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第4页/共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