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通关宝典

2023-10-28·7页·1.2 M

1

政治《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170个必备知识

1.哲学智慧起源于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9.哲学的本义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1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1.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世界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科学的世界观

才是哲学。

12.人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并不是哲学。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

神上的反映。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

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6.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8.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

20.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

质。

2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

气、火、土等。

24.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

神的外化和表现。

25.唯心主义也可能追求物质利益,唯物主义也可能追求精神享受。

26.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新飞跃,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2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9.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30.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

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或结合。

31.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3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3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34.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3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

3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观的基础上是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有机结合。

38.1845年,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1846年马恩合写的《德意志意

识形态》标志着马恩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创立。

3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0.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4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4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5.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

46.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4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

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48.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可以

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

4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0.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2.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53.规律具有客观性,本身不可以改变。

5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55.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56.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造福人类,违背规律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57.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8.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59.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60.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的前提条件。

6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

6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63.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64.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6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体现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66.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67.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就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68.整体的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

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69.人的认识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

70.任何运动变化不一定都会成为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才是发展。

71.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72.新事物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73.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途径。

74.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向上、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

75.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

7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77.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质

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因此,说量变和质变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7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79.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不是外力作用的结

果。

8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1.矛盾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82.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83.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84.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85.联系是客观的,有偶然联系,也有必然联系。

86.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准确识别事物的性质。

87.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8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8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90.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91.矛盾是客观的,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9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93.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9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4

95.矛盾分析法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9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7.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9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9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10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01.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是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但不是成为行动的动力。

10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3.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04.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105.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

106.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导致失败。

107.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

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108.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读书也是认识的途径之一;获得认识的两

个途径,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的经验。

109.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

110.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不一定都是真理。

11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113.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14.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

是认识过程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

11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多个不同的认识。

11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17.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18.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的发展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119.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0.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个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

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121.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这说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22.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

123.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2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2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26.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

5

展。

127.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2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2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

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30.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13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3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133.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3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35.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

善。

13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137.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138.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39.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14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41.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2.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143.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群众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14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精神财富的

创造者。

145.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146.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

147.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属于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148.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149.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150.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为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151.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152.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153.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

可的核心价值观。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154.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1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5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

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158.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6

159.价值判断和价值先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但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有客观的评价标

准。

160.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16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16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

史性。

163.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164.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65.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66.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167.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只有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

作用。

168.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

16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170.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现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追求。

7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